节能增效,从我做起Word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54139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能增效,从我做起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节能增效,从我做起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节能增效,从我做起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节能增效,从我做起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能增效,从我做起Word(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节能增效,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也感谢在座的各位给了我这次展现自己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节能增效,从我做起。节能增效,顾名思义就是节约能源,增加效率。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有这么一条公益广告,“请节约用水,否则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这一句语言极其平实的广告词,却警示着我们:浪费资源正摧残着世间的草木,正逐渐地让地球母亲慢慢衰老,走向恐怖的死亡!浪费资源,已成为危害我们人类自身的凶手。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全球每年有50余种生物灭绝。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正被恣意地开采,宁静

2、的环境正被无情地破坏,巨大的生活空间正被慢慢地侵占。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人类还是一味盲目地索取,而不积极地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无异于是在自掘坟墓,最终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不要等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候,才想起来保护环境,那时悔之已晚矣。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作为技术学院的一员,我们深感环保与节能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对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人的行动,我们责无旁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3、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整理为word格式工作中的点滴做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的社会才能逐步建立起来。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节能增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节约水资源。许

4、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节约用纸。积极推广“无纸办公”、“无纸通信”,节约打印、复印用纸,提倡双面使用。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

5、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整理为word格式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孔子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节能减排,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将是整个社会向前迈进的一大步!让我们从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尽一点责,出一份力,让节能减排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好事、实事。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