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0533755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三维载体摘要:近年来,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着力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有机融合,为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该文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现状为切入点,从认知、理论、实践三维载体,研究创新创业与专业的教育融合。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三维载体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开展,高等教育开始精英化向群众化进行转变,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专业教育作为核心,充沛地利用认知、理论、实践三维载

2、体,强化专业教育,融入创业创新教育的元素,有机融合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着重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根底。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开展现状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改革,但是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着重学习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至今没有彻底改变,无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这不但妨碍了社会开展,同时也对创业就业造成困难。当下阶段中,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主要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不完善、专业技能的师资力量缺乏,学生不足创新意识和观念,创新创业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缺乏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够完善等问题。1.1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够健全现阶段,很多高校侧重对大学生根底知识教育和行

3、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单调,虽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但是缩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明力的开展空间。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零星时间里或者在临近毕业时,邀请企业人士或相关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讲授。1.1.1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缺乏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较晚起步,拥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略有缺乏,目前高等院校主要由高校专业教师承当创新创业的培训教育。有些指导教师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有的甚至不能利用各种新媒体新渠道来指导学生就业,指导很难使人信服【1】。

4、有些指导教师没有过创业实战经验,且受本身专业的限制性,无法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1.1.2专业课程有待优化目前教师都是依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无论是从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上,教师上课的内容大局部都是重视理论的传授,无视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存在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技能教育脱节的现象【2】。1.2大学生普遍创新创业动力缺乏1.2.1课程学习压力大,短少创新创业时间高校学生重点普遍放在学习上,高年级学生忙于见习活动,或准备毕业论文,短少创新创业时间。甚至有的学生上社会实践课程也是敷衍了事,认为浪费时间。1.2.2创新创业环境影响大学生对

5、创业的积极性传统家庭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保险,根本都倾向最好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支持,难免会大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有的大学生虽雄心勃勃的,然而当创业过程出现挫折,学生的创业决心就容易动摇,严重的半途而废。社会环境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环境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目前高校学生大局部具有普遍存在过于谨慎、循规蹈矩、依赖性强等特点,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3】。1.2.3创新创业资金及政策支持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关键因素是资金及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者依靠少量资金,在起步阶段会有很多妨碍,大多无法正常经营维持工程。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由家人资助。有的大学生的优秀创业工

6、程孵化会被一些投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经验缺乏或者市场潜力缺乏被企业发现,很有可能不按预期提供资金,甚至直接撤资,最终造成创业工程被迫终止的下场。而且有的高等加入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与学生学分都不挂钩,导致学生加入创新创业比赛动力缺乏。1.2.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够完善有一些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电商及微商平台创业,通过“三微一抖等平台对产品和效劳进行宣传。但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社会经验,经济效益甚微,创业持续性差。局部学校设立了科技产业创新孵化效劳中心或实训基地等,但被利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实训平台应有的作用。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企业联系并不频繁,从而造成大学生创业实

7、践与市场现实情况严重脱节,无法盈利,难以积累有效的创业经验和产生强烈地创新创业动力。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伴随社会的不断开展进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高人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必然需要。2.1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需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开展壮大的教育之本,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自我综合开展和就业成长的需要,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精神,还要注重培养大

8、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经济进步和时代开展。2.2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下,学校提供的和社会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别,加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变传统的思维和模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知识与行业开展的大背景相结合【4】,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分析社会经济的开展现状、趋势和学科专业的特点,强化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和创新创业能力。2.3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让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拥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经历,并在不断实践中获得成

9、就感与满足感,从而激发大学生毕业之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就业,从而加快地方经济开展。同时还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更好地为社会发明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维载体研究以创新创业教育入手,探寻与其专业教育融合的载体,即以思想意识教育为认知载体,以课程内容教育为理论载体,以平台搭建为实践载体。借助专业理论的灌输强化根底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思维意识,推动意识的开化,并搭建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场所。通过认知理论实践三维载体的联动,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创新思维,启发创新能力,进行创业活动,并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创新创业过程中。3.1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认知载

10、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认知载体作为最根底载体,通过思想理念的导入,认知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并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抗风险能力。3.1.1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认知载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根底的专业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的同时,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5】。同时,利用如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

11、业,使得在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队伍中。3.1.2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认知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首先是高等院校校内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另外还要邀请一些创新创业成功的人士、校外出名专家学者来学校传授专业知识和他们创业的过程,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丰盛经验;同时对企业与校友资源合理利用,为大学生提供企业参访、实习的时机,继而激起大学生的热情和创新创业潜力【6】。3.1.3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认知载体,增强抗风险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成功的一面,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辅导

12、。在学生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正确定位及认识自身优劣势,全面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缺乏。防止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产生迷茫、失望等负面情绪,学会对自身进行调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3.2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课程内容教育载体,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相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和根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改变教学理念,设置创新专业课程,而且应深挖内涵,优化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发明意识融入专业教育中。3.2.1设置创新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普遍反映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理论的传授,却不重视技能的应用,学习时干燥无味。如果将创新创业教育技能融入专业教育中,学生就会感到“书到用时

13、方恨少,学习专业的动力会更加充足。设置创新创业的课程进行要从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衔接和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入手,增加课程设计上实训课程的比重,重视在专业根底上的创业比赛、创业实战训练等。3.2.2优化课程内容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兴趣依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教育。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并掌握专业根底知识外,结合社会或地方区域的开展需求,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分析社会经济的开展现状、趋势和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提供更多的融合方式。3.3创新创业

14、教育融合实践载体平台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然离不开实践载体教育平台。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目前,各高校为大学生搭建各种各样创业实践平台,如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毕业开拓了新的就业的渠道。3.3.1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组织举行校内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课赛结合,以赛促创,备赛过程反哺课堂教学。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提升创新创业竞争力。组形成“以教备赛,以赛促教的格局,助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教

15、育融合。3.3.2以科研创新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以科研创新为主,以创业工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所有科研实训平台和孵化基地均在教师和学生参与下,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重点工程进行研究,实现科创融合,助推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教育融合。3.3.3以创业大学生孵化基地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高校可建设各级科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程,学校提供场地和局部启动资金的资助形式发展创业实践。3.3.4以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企业科研人员或负责人走进校园为大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分批次组织学生以见习的形式走进企业,实地参与了产品的生产、加工,并旁听企业组织的产品研发研讨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产品的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意识。4结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是一项有机的、复杂的系统项目,高等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行业的开展特点和社会经济开展现状,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维载体,从专业教育认知载体入手,通过导入认知创新创业理念,逐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