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0527882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术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发展摘要:随着当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开展,对美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及个性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美术课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代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努力激发广阔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课堂主动性,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及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并且要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断促进审美个性开展,以此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开展。对此,本文首先阐释了审美个性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通过尊重学生不同审美观念、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精心挑选适宜教学内容、探索科学有效教学办法等

2、维度,提出了促进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协同开展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让广阔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个性,切实增强美术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双方的共同开展。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个性;重要意义;协同开展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教学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功效,进入了全新的开展阶段,但对于学生个人素养、个性培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办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乏,严重妨碍了美术教育事业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开展,对此,学校应引起重视,并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完善。对于美术教师个人来说,应掌握具体的创新性教学方式,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

3、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使他们在价值观念及情感等方面向正确的方向开展、前进,最终带动审美个性的开展。每个人的审美理念与感受都不同,有着个人所遵循的规律,因此,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沛意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重视学生审美个性的开展,要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办法来实现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协同开展。一、审美个性界定及其主要内容一审美个性概念所谓审美个性实际上就是人在艺术审美活动当中因个人身体与心理上的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果从个人自身开展角度上看,审美个性是每个人品质开展的主要构成局部,审美个性通常由审美情趣、审美心理认知及审美态度组成。相关美学研究专家在审美

4、态度上都会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而心理学者利用人际关系与心理距离的内涵来进一步诠释审美态度,即审美主体必须要与使用主义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但这种内心距离的长短,并不能准确定位。在我国传统艺术美学中,审美态度主要体现在审美主体的个人心境上,也就事审美的胸怀,也指得是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审美心理认知主要包括审美的注意力、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对于审美的感受、审美感知等,审美认知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们也是每个人内心审美开展水平的主要体现。其是随着人自身的不断开展,受到外部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影响而逐渐产生的。二审美个性内容每个人都应充沛尊重审美个性,尊重人际之间个性当前教育教学理论当中

5、最为根底性的观念,这主要是由每个人的身份及地位所决定的。对于美术教学工作来说,尊重学生之间不同审美个性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古代许多出名艺术家都有着自身鲜明的审美个性。文人画家徐炜、沈周等,他,他们所处的朝代不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就了彼此创作上格调迥异。艺术大师梵高也有着独特的审美个性,放纵不羁、自由粗暴的笔触,体现了他对社会底层群众的同情,鲜艳的色彩运用,构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让梵高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依旧有着不可超越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当代抽象艺术的开展。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审美个性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群众审美理念、审美规范、审美兴趣达成共识时,那么会让艺术失去原有的生机与活力,无法

6、彰显出艺术百家争鸣的无穷魅力,也会让整个社会失去特点,让人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质疑,对未来人生开展方向感到迷茫。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协同开展的有效路径一尊重学生不同审美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开展,美术展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艺术创作的材料更加丰盛,种类齐全,能够充沛满足不同人的实际需求,可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选择,这为美术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及个人兴趣强制性的要求及过分干涉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审美兴趣,为了适应学生之间的不同审美需求,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同设计格调的经典作品与学生共同赏析,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审美爱好,并按照个人兴趣有选择

7、性的对其学习。美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艺术作品时,应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拒绝话语的绝对性,积极激励广阔学生通过作品叙述自己的个性及想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勇敢尝试不同艺术格调的创作办法,彰显自己审美个性。根据学生的艺术作品,教师从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总结出每位学生的特点及优势。而对于学生作品中存在的缺乏问题,教师应明确地指出原那么性问题,尤其是创作手法方面要及时纠正,并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自己的作品,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帮忙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二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美术课程当前已成为了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科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美术教育能够为学生带

8、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美好的感受。在美术课堂日常教学中,学生通常与教师共同观赏美、设计美,教师与学生所面对的是相同的情景、同样的内容,因而他们的之间的应是相互平等的,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过去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教师通常作为课堂的主角,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那么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根据教师的安顿去展开相应的活动,强制性的被顺从,机械化的认同教师的观点,长此以往,将会让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失去自我主张,习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更不会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长时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让

9、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师生关系也如同平行线一般,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影响了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妨碍了双方的开展。在当代教育中,强调的是师生平等,彼此应相互影响,教师应更加积极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相互合作来发明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自身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性格,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个性,对待事物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审美理念的不同让他们设计出格调迥异的作品。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应充当好引导着的角色,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彰显个性的时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

10、开展,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之情,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艺术奥秘,培养学生独立审美观念,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办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学科当前所使用的教材愈发吸引广阔学生,更能充沛激发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能让学生真正学习与掌握有关知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的审美个性得到进一步开展。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开展,注重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任何事物的开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特征,人们根据美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发明了美好的世界,并且也根据这样的规律来促使自身不断开展。美术教师在对学生审美个

11、性展开评价时,应参考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充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出美术教育及审美培育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合理且客观的评价,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促使他们个人性格的形成。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传统说教式,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办法发展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及审美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及整体效果,激活课堂气氛,借助多媒体将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逐步增强他们的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让审美理念能够融入到学生各项能力开展当中,从而让他们从美术课程中,真正感受到美、体会到美,因而去主动发明

12、美,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个性开展,同时也能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三、结语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性格就是与其他人进行辨别的主要标志,不同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状态都会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及自身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审美个性作为每个人性格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审美初始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将个人审美个性培育及开展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才会有效推动美术教育教学事业的开展与进步。纵观当前美术教学整体情况,教师首先应对审美个性的概念及主要内容全面了解,应充沛意识到审美个性与学生成长与开展的重要性,对美术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通过美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认知事物,

13、与学生共同发现美、发明美,让广阔学生在提高自我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启发,在情感与心灵上得到熏陶,性格上有所完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美术,才能主动参加到美术课堂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协同开展。参考文献:【1】代静,曾小林.浅谈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开展.群众文艺,200810:230-231.【2】王威.浅析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开展.现代妇女下旬,200811:307-308.【3】王伟林.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个性的开展研究.电大理工,200802:90-92.【4】姜丽.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开展研究综述.才智,200822: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