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52764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惯性、惯性现象2005年5月16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字体[大中小]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惯性(教案)授课人: 廖录刚教学目标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 演示实验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

2、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 :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

3、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

4、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

5、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四、作业:阅读教材,

6、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一起切物体都有惯性(包括气体、液体、固体) 3、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牛顿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所遵循的规律。 2011年3月23日八年级物理惯性(说课)廖录刚一、说教学目标知道惯性是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能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情感目标: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说教学重点1.解释惯性现

7、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三、说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2(如图9-2-3)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方法2 :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

8、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

9、速运动) 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

10、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自觉地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关于惯性教学反思 廖录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

11、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教学中既重视了实验教学,又突出现象教学。(因为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其次,学生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最后,突出了学生明辩是非的能力(通过列举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惯性是力,即惯性力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再通过补充的惯性实验(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