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526489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科学活动环境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是以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逐渐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命题,所以在未来的教育中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提高;幼儿园;教师;科学;素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把丰富的物质材料作为开展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创设开放的物质环境包括材料的准备、材料的投放、材料的回收,让它具有开放性、教育性。一、把准备材料做成开放式的 以往的活动中,由于旧教育意识及传统分科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物质材料的准备与投放、材料的质与量、投放的适宜性等方面显得较盲目;而这些材料多由教师去收集,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

2、,在材料投放下去后幼儿却未必对它们感兴趣。现在,我们将材料的准备工作交给幼儿,每一件物品幼儿亲自去操作,他们对自己的物品容易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开展活动时,就能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操作的欲望。在反复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中,初步感受不同的力及其作用。(压力、拉力、弹力),师生的共同探索中,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争论,达到归纳整理的目的。 二、把投放材料做成开放式的 材料投放过程也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开放式的材料投放能让幼儿感到无拘无束,从而主动介入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也注意区别。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有所侧重。因为材料的数量

3、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因此,每次科学活动中,我们围绕目标,充分考虑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在不同方式的接触中,把握材料的整体特点。如,材料是按小组进行发放,还是人手一份;每组使用一种材料还是几组轮流使用一种材料;材料是适合在室内投放还是在室外投放;或是利用社会资源。如在“彩陶制品”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陶制品制作过程,我和幼儿先共同到室外采集泥巴,玩泥巴,然后分组制作、个别指导。幼儿不仅真切地感知到黄土的特殊粘性,而且制出了奇异有趣的泥制品,发展了求异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把回收材料做成开放式的 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

4、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在各种各样的纽扣活动中,我完成了预定教育目标后,就把投放的材料收了上来,可我刚宣布活动结束,孩子们就纷纷聚了上来,有的说:我可以按颜色给它们分家;有的说:我想按纽扣上的洞眼个数分家;还有的说:按有没有镶亮边给它们分家。小朋友们都抢着按自己的想法给纽扣分家,活动自然地往下开展着,并随着幼儿不断的发现,活动内容也随之丰富。 四、把教师的要求转为幼儿愿望 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舒畅的环境气氛,自觉做爱护幼儿创新萌芽、启迪幼儿创新意识,激发幼儿创新潜能,发展幼儿健康个性的有心人,使幼儿在活动前感到宽松、安全,而不紧张拘束或有压力;教师不过多地提出纪

5、律要求;在活动中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笑纳”全体,允许幼儿提出问题。如给叶子分类,不规定按什么分,幼儿动脑想出许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有没有刺”分,还有的按“表面光滑与否”来分,按“厚薄”来分等等。又如在春游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步行踏春,幼儿身临其境地在原野上观察到了大片大片的黄色、绿色,陶醉于美妙的春光之中。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尤其注意园内缺少的动植物和春天的景象,并争取让每位幼儿都能看清楚,能讲得出。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幼儿的身心也健康地发展。 五、把教师的情感转为幼儿探索动力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论述环境说中指出,凡是可以给小孩

6、的刺激都是他的环境,因为人的动作可以直接影响小孩的动作,他看了就可以模仿。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的双向活动,如果教师对某一课题内容充满兴趣,势必在活动中感染幼儿,幼儿也会情绪活跃,积极投入探索活动。教师时而观察幼儿的活动,时而参与幼儿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始终在支持着自己,就可能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感官。教师时而俯身倾听幼儿的发现,时而给予幼儿启发性的提问,就更能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大胆实践;在屡次探索失去信心时,教师则微笑着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句“你能行”、“再试一次吧”的积极态度去燃起幼儿再试一次的信心。就这样,教师在活动中既指导幼儿,又不包办代替;既不插入幼儿的探索活动,又让幼儿感受到老师

7、对他的支持、尊重和接受的态度,使得幼儿大胆想象,不断探究,不断创新。 六、把教师操作验证转为幼儿动手操作 如果幼儿先看了教师的演示,再严格地一步一步按教师规定的步骤去做,重复教师的演示实验,虽动了手,也有观察,但那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的观察,缺乏主动性;没有独立动脑,增长了依赖性和惰性;未能按自己设计的步骤去做,不能算真正的探索;验证性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能算真正的“发现”。孩子遇到困难时,是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如果教师立即给他答案,或者事先演示,幼儿跟着做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但幼儿失去一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反过来,若让幼儿操作后、教师操作验证,不但给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幼儿还认为这个

8、规律是自己发现的,那份惊喜、那份自豪是可想而知的。 何为幼儿的科学素养?一是指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二是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包括自主探究能力、基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为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等,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提供一个支持幼儿主动发现的环境,促进幼儿解决基本问题的技能的发展。近几年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与其给幼儿提供大量零碎的活动内容,不如帮助他们去真正理解、探究少量的科学概念和现象,选取的材料应该是幼儿所

9、熟悉的,引导幼儿探究的方式应考虑到幼儿能返回或者重新体验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在不断的强化中带给幼儿自信。因此,关注幼儿所关注的,抓住契机挖掘幼儿感兴趣的,在细节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科学活动风从哪里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你是怎样发现风的?”“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和危害?”等问题已经不再感到困惑了,而在“我们有什么办法产生风”这个环节中,孩子格外的兴奋,他们穿梭在各区域之间,忙碌着选择各种材料,他们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有的拿着字卡对着自己扇一扇,有的拿着蝴蝶卡片来来回回的飞舞着,活动就要结束了,孩子们还在不停的把玩着手里的材料,迟迟不肯放回去,时而和同伴说着什么,时而三五成群

10、的较量着谁产生的风更大一些。此时,我在他们的眼神中读懂了四个字:意犹未尽。其实,孩子是最生动的,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仅通过语言,还常常通过肢体、表情、动作等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内心需求,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到孩子感兴趣的“刹那间”,要善于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他们在做什么?发现了什么?争执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让孩子在与教师、同伴、环境的互动中流露出最真诚的想法。 风从哪里来的活动结束了,但是探究没有停止,我请孩子们把可以产生风的东西带到幼儿园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造风大赛”。第二天,纸扇子、塑料扇子、折叠扇子、气球、风车,各种各样的纸板一股脑涌进了班里,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激发了起来。活动中,孩子

11、们积极动手、大胆讨论、敢于尝试,效果非常好,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为什么这个活动进行这样顺利?孩子究竟在其中获得了什么?有没有体现出科学素养的培养?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每一位幼儿在操作、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一种安全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允许孩子自主的选择活动区的各种材料,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造风大赛一开始,孩子从家里带的材料、区域里的字卡、书本、硬卡纸、万通板、小蝴蝶、塑料袋都变成了“造风工具”,孩子们兴奋着、忙碌着,他们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还有的孩子会指着自己找到的工具看着我,似乎在向我询问:“这个能用吗?”我点头表示默许。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材料的选择更多的应该是身边最容易得到的,这样的操作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还能让孩子真切的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幼儿教师是一支充满活力、勤奋好学、乐于奉献的队伍,只要能勇于剖析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最新的知识、理念加以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理想方案,并在教育对象身上付诸实施,就可以为新世纪培养出无以数计的新一代的竺可桢、茅以升、严济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