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力的合成[4].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522298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力的合成[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二节 力的合成[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二节 力的合成[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 力的合成[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力的合成[4].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认识合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什么是合力、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3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教学难点:1.合力的概念;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教材上的两个例子:蚂蚁的合力与帆的合力两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合力与分力到底是好何样的力,了解力的作用净果是可以代换的。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合力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

2、而产生的效果相同。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换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地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4众多船帆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发动机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就是许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船帆的推力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的分力。5数只蚂蚁挪动一片树叶的作用效果与一只甲壳虫挪动一片树叶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甲壳虫的力是蚂蚁的力的合力,蚂蚁的力是甲壳虫的力的分力。总结: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

3、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替代,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贯穿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探究点二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如图所示,我们把大弹簧的下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旁边立一个刻度尺。现在,我们用一个弹簧秤拉着弹簧使其伸长,同时用另一个弹簧秤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弹簧使其伸长。这时弹簧受到两个向上的拉力F1和F2,它们的大小分别由两

4、个弹簧秤的示数表示出来。读出F1和F2的大小,并记录大弹簧伸长到的位置。现在,我们用一个力拉大弹簧,使它伸长到跟刚才相同的长度,读出这个拉力F多大?实验发现:FF1F2。通过实验可知,力F产生的效果跟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是F1和F2的合力。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练习:(1)同一直线上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20N和40N,它们的合力为_N,方向_。(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两个力的合力是200N,方向向下,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80N,另一个力的大小为_N,方向_。练习答案:(1)60向上(2)120向下2同一直线上

5、,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如图所示,我们将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弹簧,拉力为F1。用一根细绳拴在弹簧下端的钩上,用弹簧秤通过细绳向上拉,拉力为F2,此时弹簧伸长。这时我们读出拉力F1和F2的大小,并记录弹簧伸长到的位置。然后我们用一个力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到同样的位置,请同学读出这个拉力F的大小。实验发现:FF1F2。通过实验可知,拉力F的作用效果跟拉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力F是力F1和F2的合力。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练习:(1)水桶所受重力是300N,用竖直向上400N的力拉

6、水桶,此时水桶受到合力大小为_N,方向_。(2)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000N,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700N,犁受到的合力为_N,方向_。练习答案:(1)100竖直向上(2)300与马的水平拉力方向相同例:跳伞运动员背着打开的降落伞从空中竖直跳下,它所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合力为10N,方向竖直向下。已知运动员和伞具的总重为800N,求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及方向。板书设计*第二节力的合成一、合力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同向时:2反向时:教学反思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去经历物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众多策略的最优化,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这又体现了“让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