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0515961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学困生成因分析和对策.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龚家湾第三学校 刘鹏义2011年7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龚家湾第三学校 刘鹏义龚家湾第三学校地处城郊结合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再加上学校教育质量较高,更是受到了众多无暇照顾孩子的务工人员的青睐,因此本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逐年迅速递增的趋势,现在基本已占到了全校总人数的15%左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常常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不遵守纪律,不要求上进,所以在班级中常常会成为了“学困生”。在班级的苗圃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需要特别爱护与培育的幼苗。我们应该用真诚和热情去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去修复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去点

2、燃他们心中的希望。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尤其需要教师的“爱雨”滋润的群体。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难主要成因。我们分析进城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教育困难成因主要有七点:一是流动性、随意性大;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来源不稳定,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差;三是学习基础不一致;四是行为习惯差;五是思想不稳定,心理压力大,波动性大;六是辍学率较高;七是校外教育成“盲区”,由于家长的工作繁重、自身学历又低,往往在孩子放学后或假期内无暇顾及,让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常常付之东流。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转化策略。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我们掌握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唤醒自己,也唤醒接触的人。学生原有认识水平

3、、认知方式、性格、兴趣爱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班主任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注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化。在班级中,放更多的心思加以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激励并且培育他们。(一)关注班集体生活,给他们“归属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很难融入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流动生活使他们对新的学校班级缺少一种归属感,我们应该在班集体内使他们得到关爱、尊重、认同和平等对待。1、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他们融入新环境。在班集体中,教师首先要摒弃心中那个“外地生”的“外”字,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在这部分特殊学生心中往往有一定的自卑感,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容易受到挫伤、打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的语言

4、表达中应特别注意措辞,特别是收费时要顾及他们的状况,不让他们感受到尴尬、低人一等。并且要教育本地学生理解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能迅速融入其中。2、爱心+欣赏,激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进热情。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如我班的刘文国,平日沉默寡言,对集体不太关心,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但她能写一手好字、画画也挺不错。我特意让他参加推普周的手抄小报比赛,结果荣获校级一等奖,并受

5、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她体会到集体的荣誉和老师给予的温暖后,思想转变很大,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在校运会中,拿了两个亚军;元旦小报比赛,又得奖了!可见,撇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缺点,捕捉其优点,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很灿烂的。不光我如此,学校的其他班主任也一直致力于对这群特殊孩子的培养。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学区的各项活动中,甚至是余杭区运动会上,常常能看到进城务工子女那蓬勃矫健的身姿。3、正确地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设置目标,循序渐进地转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意志薄弱,情绪变化不定,行为极易反复无常。因此,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主任除了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要帮助他

6、们正确设置目标。只有目标设置正确,才有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也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我班的传奎同学,学习欲望强,父母对他期望也高,无奈基础太差,学习时间虽然花了不少,但成绩始终没有提高。久而久之,他产生厌学情绪。针对他的情况,我及时指出他的失败在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欲速则不达,目标设置不合理,导致退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我帮他设立一个科学而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列出各个阶段目标要求,让其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地学习。并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地方及时指出,激励他继续努力。这以后,他的学习不再盲目,有了合理的目标,成绩不断地提高了。可见,通过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正确设置目标,激励

7、他们朝着一个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努力,对转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切实可行的。(二)加强住宿生活管理,给他们“亲情感”。1、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住宿氛围。学校在宿舍规划布置上多加以人性化设置,尽力以方便学生的生活为主。在环境美化上,少一些教条警示用语,多用一些温馨提示的话语,使学生一进入宿舍就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2、尽快让学生熟悉新环境。在他们进校阶段熟悉了新的生活、老师和同学之后,要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的一切教学、生活辅助设施,增强对新环境的亲近感,让他们尽快融人到新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去。3、关心住宿生日常生活。学生开始住宿生活后,我们的生活老师除了对他们的内务整理进行专门的耐心指导外,对生活中遇到的一

8、些小的生活难处,如衣服开线、破损、身体碰伤、突然生病等,更需要给予及时帮助,将衣服缝好,小碰小伤处理好,把突然生病的学生及时送医院治疗并及时通知家长,等等。生活上的悉心关照,会使学生感到就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逐步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很欣喜地看到,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段时间住下来后,衣服变得更整洁了,脸也变白了,人也长胖了。有些孩子甚至宁可住在学校里,也不愿回家住,觉得学校比家里更舒适、更温暖呢!(三)家、校、社区联手,给他们“稳定感”。在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中,我们非常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联手社区三方携手,切实解决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真空状态”,使学生进入“稳定”、

9、“一贯”的学习常态。1、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有新外地生转入时,首先由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培训”,向家长说明学校的作息时间、各项制度,以及对学生入学应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让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能“了如指掌”,并做好合理的安排。2、经常性地进行家访和电访。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特点,我们的老师经常放弃晚上的休息时间,深入他们的家庭进行家访或电访活动,真实地掌握学生的生存状态,从而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3、联手社区解决好学生放学后及节假日的“真空状态”。大部分进城务工者往往工作繁忙,没有固定的休息时,因此学生放学后以及节假日常常是一人“留守”,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并容易

10、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及人员的影响。因此学校与社区进行了协商后,为务工者子女开辟了活动室,学生可以在活动室里看书、作业和娱乐。社区还特别安排了专人进行管理。自2008年以来,本校学生在校外没有发生过一例意外事故和不良事件。转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见成效,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有时候,虽初见成效,但转化工作稍一放松,就容易出现反弹现象。所以,转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有牺牲精神。它需要牺牲个人的利益,老师必须付出很多,甚至更多!但我相信,只要老师坚定信心,长抓不懈,方法得当,以崇高的师德感染他们,以慈母般的情怀关爱他们,定会使其转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并引导他们步步上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