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倾听.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51248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孩子学会倾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让孩子学会倾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让孩子学会倾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让孩子学会倾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让孩子学会倾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孩子学会倾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孩子学会倾听.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孩子学会倾听【摘要】倾听习惯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剖析影响低年级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的成因入手,阐述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关键词】教学课堂 倾听 数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 “唉”,有的嘴里叨唠着“又不叫我”,便不再听课。有的迫不及待地马上与别的同学交流,根本不听发言同学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呢,还没等到发言的同学讲完,就举起了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整个处于游离状态,老师或者发言的同学讲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他却东张西望,或挤眉弄眼,或旁

2、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有的学生坐的直直的,似乎在努力地认真听课,可当老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时,却是一脸茫然其实这是所谓的“假装听”,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引起老师关注,得到老师表扬而已。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的要求还没说完,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往往淹没在一片声浪中这种现象,在低段数学课中尤为突出。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与孩子年龄小独生子女的特殊性,自制力差有很大关系。但从这也反映了我们教学上的问题。课堂教学从某本质来说是一种主体之间双向互动、多重循环的交流过程。近年来,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课堂形态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还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3、并没有完全改变,学生的发言权仍然牢牢控制在教师的手中:1、师生之间学生主动式倾听的缺失;2、生生之间主动式倾听的缺失;3、由于教师的教学指令带来的学生主动式倾听的缺失。其中表现最为严重的是第二项。我认为,造成这三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潜意识中交流的目标是教师。因此当其他同学发言时与自己无关,只是自己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一句话就是学生不能或不善于进行主动式倾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经验总结。一、创设情景使学生想听小学

4、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分天性,善于创作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动人、有趣的童话、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他们乐于倾听的目的。譬如,我在讲“青蛙吃害虫”时,跟据儿童爱听故事的天性,创设了故事情景,同学们都瞪大眼睛认真听着故事的内容,从故事中理解了“减法”。当一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时,其他同学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并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又如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

5、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二、课堂中培养倾听习惯1、细化“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例如,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明确提出从那几方面倾听,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倾听,又能提高倾听的有效性。例如在出示例题38+25后问:“你会算吗?”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教师提出要求:1.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2.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想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3.看看你

6、和他的方法一样吗?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生1:我先算8+5=13,再算20+30=50,最后算50+13=63。生2:我先算30+20=50,再算8+5=13,最后算50+13=63。师:咦,这两种方法好像差不多,你能发现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吗?生:它们最后都是算50+13=63,第一种方法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第二种方法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师:第一种方法是先把两个加数的个位相加,再把两个加数的十位相加。第二种方法正好跟它相反。那么你觉得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倒着算简单,还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顺着算更方便呢?生:顺着算,从十位算起更方便。生3:我先算38+20=58,再算58+5=63.师:你能

7、看懂得她的方法吗?生:我知道,他是把第二个加数25分成了20和5,38分别去加20和5。师:这个小朋友的方法也很巧妙,他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变成了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方法吧。生齐读。生4:我先把38看成40,把25看成20,40+20=60,60-2=58,58+5=63师:为什么要减2加5?生:因为他把38看成了40多看了2,把25看成20少看了5。所以减2加5。生5:我觉得只要把38看成了40就行了,40+25=65,65-2=63。师:这两种都是用估算的方法,你觉得哪种简便?生:第二种。师:对于这道题来说,上面的这些方法都能正确的口算出得数,

8、但是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要能迅速的算出得数。那么如果请你选择,你觉得这些方法中哪一类能算得又对又快呢?这样在学生汇报时学生就会认真地倾听,因为他要拿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进行对比。2、 给小学生科学的倾听方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边听边动脑筋,抓住中心,记住要点;还要学会“听话听音”,听出“话中之话”,言外之意;要学会边听边“察颜观色”;要学会边听边记一些“片言只语”,来帮助记忆;并要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仓库”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以便迅速对答应变。3、 挥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数学教师

9、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同时,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3、建立倾听表达的规则低段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天真烂漫。对于课堂上的行为,不知自我约束。但可塑性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课堂上“我该怎么做”。当然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人,他们有智力的差异,有性格的差异,作为老师要尊重异性,尊重多样性

10、,努力创设人人参与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所以我选择经过和小朋友的共同商议,确定倾听与表达的一些规则。(1)要学会先举手,请到你再发言。(2)老师发言时,小朋友要认真倾听,发表想法。(3)小朋友发言时,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也要认真倾听发表想法。(4)不管谁发言,要等发言人结束发言,才可提出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5)说通顺话,说完整话,说响亮话。4、实行奖励机制,恰当评价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好习惯要进行鼓励表扬,加以正强化,而对于不良习惯要及时给与恰当的惩罚。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给与表扬。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

11、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照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在加星纸的倾听星一栏里给他加上“星星”,每周统计,得星星多小朋友的照片贴在“每周一星”的大红花上,为他人树立榜样。对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带动同学的进步,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要及时指出给予批评,甚至小小的惩罚,如不给他加红星等。他的心理就会很难受,并下决心努力改正。通过一阶段的努力,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习也主动上进了。5、各学科老师之间的配合,巩固效果虽然我所着重的数学课堂的主动式

12、倾听习惯培养,但是我想倾听的习惯并不是只限于数学课堂上与其他各学科,特别是班主任的配合,对于倾听习惯的强化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倾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必须将其纳入学习习惯、学习常规予以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倾听态度、倾听意识抓起。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打好基础,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从严抓起,循循善诱,从激励抓起,注重效果。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对其从小处于并坚持不懈的加以纵深,注意长期性和长效性。总之,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考文献: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3、张明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题 目: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 科: 小学数学 单 位: 新乡市新区小学 作 者: 杨 敏 时 间: 2013 年 4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