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510812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贫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 篇篇一又是一年春耕忙, 在 * 省 * 市的田间地头, 总有一个朴素却又让所有蔬菜种植户都熟悉的身影。“将鸡粪、 猪粪加入杂草后覆盖在育苗土坑中,杂草的加入是为了保持土壤的温度,只有温度掌握好了,你的苗才能培育成功。”* 和往常一样,穿梭于田间地头,给农户传技术、忙指导。“农户要自己学习育苗技术,才能种植出更好品质的蔬菜。”* 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育苗可以大大降低农户的负担,节约一笔买苗款。XX年 ,* 市被授予“ * 十大蔬菜基地县”称号 , 这背后 , 也有着高级农艺师 * 的辛勤付出。* 市蔬菜种植面积从 96 年前的蔬菜播种面积不足 5 万亩 ( 次)扩

2、大到现在30 万亩 ( 次 ) ,蔬菜基地面积从96 年前的 2 万亩扩大到现在 10 万余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地达9.5 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59 个,有机蔬菜年产品认证 26 个,产时鲜优质无公害蔬菜年产量43 万吨,年创产值9.5亿元。“在 90 年代,农户零星种植的本地蔬菜, 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弱 , 严重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收入。”* 从事农业技术工 1 作 30 多年来,不断探索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实施项目农业、特色蔬菜,带领 * 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致富之路。* 对记者说:“现在 * 市的蔬菜基地已成为 * 市的主要保供基地,蔬菜产业成为 * 农业

3、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走进育苗大棚 ,* 就会被种植户热情的围住,除了每年定期对菜农进行集中培训外, 每天都会接到农户的咨询电话。 近五年来,他分别在犁倭镇下寨村、 红枫湖镇大冲村等地, 采取现场或集中的形式开展了辣椒栽培技术、 冬豌豆栽培技术、 速生菜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培训65 期,受训人达 4500 余人 ( 次) 。“勤勉敬业,随叫随到,尽心尽责。”是 * 种植户对 * 的评价。“他不仅亲自下到田间地头来教授我们怎么种植蔬菜,还经常帮助我们整理资料、 寻找项目。”种植户说到 * 都是赞不绝口。“要帮助农户致富, 光是提高产量还不够, 质量也是关键。 ”近年来

4、,* 作为第 1 完成人,主持完成的保供蔬菜周年高效技术示范及推广项目XX年荣获 * 省丰收壹等奖;作为第3 完成人,参与完成的* 省蔬菜生态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XX 荣获* 省丰收壹等奖。XX年至今,他还参与完成科技特派员蔬菜“321”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题项目、 * 省高原蔬菜优质反季节栽培 2 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推广项目、 * 省蔬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等。* 说:“从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一方面知识就解决一批问题。 ”在 XX年和 XX年“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期间,* 通过努力, 为犁倭镇下寨村协调 * 市价调资金 160.4 万元,解决犁倭镇下寨村保供蔬菜基

5、地管网到田500 亩,配套安装杀虫灯10 盏,完善机耕道2.15 公里,生产便道3.5 公里。同时指导犁倭镇发展蔬菜产业4000 余亩 ( 次) 。“*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为农民、 农村、农业做了大量工作。为 * 市蔬菜产业脱贫工作和服务 三农 工作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身边的同事都为 * 点赞。篇二他穿行的脚步留在了林间 ;他辛劳的日月被刻在树木的年轮;他被称为“青山卫士”;他自喻为“大山的儿子”;他就是山林的守望者* 县* 镇 * 村护林员 * 。“今天是清明的前一天,俗称是寒食节,上坟、 磊坟的人很多,必须注意烧纸、点烛、点香、燃放鞭炮、燃放烟花等,注意 3 火种引起火灾的发生,

6、天气干燥,我得把妻子叫上一起分头巡山。严防上坟祭祖带火种进入山林, 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这是 *2018年 4 月 4 日所写的巡山日记。从 1977 年担任护林员的 * ,每天坚持看山、巡山、种树、保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青葱少年到华发苍颜,至今已有40 载。每天早上天不见亮, * 便启程,从兴隆村、 * 村到尹庵村,面积达 15000 多亩,沿着崎岖的山路走 10 多公里进山巡视。 40 年来,每个山头、角落,都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他平均一月就能走坏一双鞋,这40 年 * 穿坏了上百双鞋。而衣服、身上也时常被挂得满身伤痕。他守住了“绿色银行” ,生活却显得格外清贫。有人问他:“老

7、郑,您都已经这把年纪, 还在护林, 不累吗?”* 却笑着说,“我护林已经几十年了,山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的亲人 ,我与它们有了感情,虽然今年年近60 岁,体力不及从前, 只要看到这郁郁葱葱的树林, 听到森林里的鸟叫声,闻到山间的野花香,我就觉得自己活得充实,活得很值,我还要继续看护好这些山林。 ”* 不善言谈,但讲起巡山的故事时却滔滔不绝。 “这里就是 * 丛林,上世纪 60-80 年代,* 丛林的小树苗遭到严重铲、 4 烧、砍、盗,所剩大树寥寥无几。后来,我一边护林, 一边植树,义务植树造林20 余亩,树长高了、多了、密了、大了,各种飞禽走兽的种类已随着增多了。如今, * 丛林是茂密

8、的原始森林,是 * 的八大景之一。 ”小树长成林, 偷砍盗伐随之而来。而面对棘手的偷砍盗伐问题,* 却有自己的妙招。他会观察路口的蜘蛛网是否被冲破、珍贵的树皮是否被割有记号, 来判断盗伐者的路线时间。2011 年的一个晚上,时常在深夜巡逻的* 就曾将盗伐者逮个正着。40 年的巡山经验,使* 练就了精确敏感的“顺风耳”,让他能分别出山上动物和人走动的不同区别, 再加上每个角落有什么树 , 对于他来说都了如指掌,再狡猾的盗伐者也逃不出他的“五指山”。* 刚参加护林工作时,家里条件特别艰苦,每月工资只有300 元。2003 年,他的妻子张忠华多次劝他到西洋公司上班,每月有 3000 元左右工资,但想

9、到自己守护了几十年的山林,他却毅然放弃了机会,“ 我是大山的儿子,我不看管山林谁来看管”。* 是 * 县 * 镇护林员的一个缩影。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林员,却领着微薄的护林收入,带着妻子坚持走了“二万五千里”的巡山路。昔日光秃秃的荒山,经过他的精心看守、呵护,变成了茂密的青山。 * 以蓝天为伴,青山为家, 40 年坚守他心中的 5 那抹绿,把一身的经历献给美丽乡村的青山,献给美丽中国的 “绿洲”。“几十年来,山里的丛林是我日夜守护的家园。”* 坦然地说。篇三“你看你们这个寨子,一路走来到处是垃圾,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又怎么能带群众脱贫致富。”4 月 4 日,在 * 市* 乡*村 * 组,一脸

10、严肃的* 乡党委书记 * 颇有些恨铁不成钢。作为 * 州 15 个极贫乡镇之一、* 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的*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历经多岗位磨练的* 自上任以来, 因做事说干就干,且一干到底的风格,成了苗乡群众眼里的“蛮”书记。建强党支部引领发展位于 * 市西北部的 * ,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经济结构单一,加之产业分散、 无人牵头和缺乏有效沟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利用,以及企业带动性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必须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曾在 * 市委组织部任副部长的 * 深刻认识到。 说起容易做起难, 特别是在 * 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且较为落后的地区。“只要把村寨里的能人干将聚到党的旗帜下,

11、干给群众看, 6 带着群众赚,那样大家才能齐心协力脱贫致富。 ”打定主义的 * 说干就干。XX 年底就到 * 投资中茶的 * ,是 * 华祥茶叶有限公司的老总,也是 * 乡茶产业支部书记。 “自去年底建了党支部后,不仅党员工作更加努力,连打工的村民也更积极了。 ”在茶产业党支部 7 名党员的带领下,公司在 * 村的 5000 亩茶场,一天比一天好。正和乡亲们一起采茶的 * 是 * 村谷顶组的村民, 见记者前来采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但当记者问她现在和以前有什么区别时,她却大声地告诉记者: “以前干活是一个看一个,现在是一个比一个,大家都不好意思偷懒。再怎么说也要对得起一天80块钱的工资嘛。

12、”与* 不一样的龙远福、 龙远华兄弟俩, 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而龙远华更是曾担任过大花水村村主任。三年前, 兄弟俩决定在家乡发展“草棚鸡” ,在自己富裕起来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可以说我们这里是全 * 最穷的地方,因为以前有这么句话你家是 * 的嗦来形容这里的贫穷。 ”过够苦日子的龙远华不愿回忆过往的日子。皇天不负苦心人。 经过三年的发展, 如今兄弟俩的 “草棚鸡”事业越发壮大,在全乡已有 90 个养殖棚,仅 * 村就有 60 个,更 7 是在今年3 月底成立了 * 市苗岭草棚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97 户贫困户入股或就业。 “我们一年可出栏36000 羽,还和成都、云南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以不低于市场价每斤22 块的收购,保证贫困群众的利益。 ”站在半山腰上,看着一个个如别墅般的养殖棚,龙远华信心满满, “去年我们还流转了2000 亩土地来种刺梨,按 80 块钱天给务工的20 多个 * 村贫困群众发工资。 ”已在 * 村生活多年的李佩文,由于独自一人带着3 个孩子,还要照顾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以往家里可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但如今,那些都是过去式了。“我用 8 个棚的土地与合作社合伙,平分60 个棚的利润,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