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505570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一中等四校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语文试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文档新乡一中、鹤壁高中、开封高中、安阳一中高三1月尖子生联赛 语文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智育叫人研究学问,学知识,求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中,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二十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他们仿佛觉得艺术有几分

2、不道德,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诗和艺术是说谎的,逢迎人类卑劣情感的,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所以他对诗人和艺术家说了一番客气话之后,就把他们逐出“理想国”的境外。中世纪耶稣教徒的态度也很类似。他们以倡行苦行主义求来世的解脱,文艺是现世中一种快乐,所以被看成一种罪孽。近代哲学家中卢梭是平等自由说的倡导者,照理能看得宽远一点,但是他仍是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和文化都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托尔斯泰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丝毫不留情面,他以为文艺常传染不道德的情感,对于世道人心影响极坏。他在艺术论里说:“每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应该跟着柏拉图与以及耶回

3、教师,把这问题重新这样决定:宁可不要艺术,也莫再让现在流行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继续下去。”这些哲学家和宗教家的根本错误在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就不容易拆开。无论情感是否可以用理性压抑下去,纵是压抑下去,也是一种损耗,一种残废。人好比一棵花草,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状态,在草木如此,在人也是如此。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所谓“全人

4、”,除体格强壮以外,心理方面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满足。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这三种人都不是“全人”而是“畸形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

5、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不认为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节选自朱光潜的谈美感教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A美育可以使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有些人觉得生活枯燥,烦闷无聊,原

6、因应该就是缺乏美感修养。B智育、德育、美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只重视智育和德育,却很少顾及美育。一个人在美育上发展不够好,不可称之为“全人”。C作者举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中世纪耶稣教徒、近代哲学家卢梭、文学家托尔斯泰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这一观点。D由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说的话可见他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是毫不留情面,充分说明他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也不是重点发展一部分天性而忽视另一部分天性,否则,都会造成畸形的发展。B一些哲学家和

7、宗教家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这正是他们的根本错误所在,他们认为人的感情被理性镇压,才能达到至善。C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又特重礼乐,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美育。D把着重点放在道德方面,在这一点上儒家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是相同的,但在美育对德育的作用上认识却是相反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有一句简赅深刻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德,可见美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B雪莱在诗的辩护里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须设身处

8、地替旁人想,要达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根本上做功夫,所以发生道德的影响。”这同样论证了诗教,也就是美育的重要性。C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这句话既说明了德育为教育之最终目的,同时也说明了美育应该和智育相辅相成、一起发展的道理。D著名学者王国维言:“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手段。”可见美育对德育、智育之重要。一些家长给孩子报音乐、美术班,以便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他们意识到美育重要性的表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

9、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着明白自己?”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

1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栗风乖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豫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

11、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模家底”。十多年过去,“家底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一万顷。”冯骥才脱口而出。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画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回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12、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棠来。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

13、把3篇“收回”。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铒作时间越来越少。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

14、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相关链接:冯骥才,当代着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4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94年、199

15、5年前后,冯骥才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由大众心目中的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逐渐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5请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3分)6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骑在马上向东从小镇到达草原有四十多公里,要分派各区乡的信件非常麻烦,邮局把邮递员的名额给了嘎绒。培训后,嘎绒带回一匹黄色的马,牵到每一个黑帐篷门前,邀请人家出来观看。草原上对马本不稀罕,马也并无特色。嘎绒牵着它对牧民们说:“这是公家的马,每个月都配有口粮。”他顿一顿,带点羞涩说,“我也成了公家的人。”“公家人嘎绒”,这是牧民们给他的新称谓。第一次领到工资,他给黄马购了三只铜铃,铜铃声音极响,成天叮叮当当。远远听见铃声,大家就知道嘎绒来了,最初是公家的人盼他来,邮件大部分是区乡公务人员的,极少有邮件要给牧民。但是常有牧民让他带口信,求他帮着买点啥带回来,或带什么东西去别处,有的要他帮助卖掉新鲜的酥油。嘎绒高高骑在马上,听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