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表填报说明.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49370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记表填报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登记表填报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登记表填报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登记表填报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登记表填报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记表填报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记表填报说明.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县政府教育工作和“双高普九”基本情况登记表填报说明二七年三月 2007年接受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和“双高普九”督导评估的单位必须填报黑龙江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和“双高普九”基本情况登记表 一、基本情况表A和各项指标说明 (一)自然情况A1,人口总数:这项内容直接关系到全省“双高普九”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人口覆盖率的统计,这项内容与表A其他一些内容的统计有关,通过人口总数可以推算这一人口地区的小学(初中)的学校数、学生数、专任教师数是否有大的偏差等。人口总数应按统计部门公布的正式统计数据填报,取到百位(小数点后两位),统计单位为(万人)。A2,农业人口数:与总人口数同样统计,它与乡镇数、

2、行政村数有关。A3,乡镇数:对农村县(市)区,它与初中学校数有关,一般平均每乡(镇)应有1所初中。A4,行政村数:对农业县(市),它与小学校数有关,以此认定村小学校的设置和布局情况。A1A4,各项内容要按当地统计部门年终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填报。填报年度为受检年度的前三年(04年、05年、06年)。(二)2007年9月教育的基本情况A5A11,各项内容要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年初(9月)统计的数据填报。二、普及程度表B1、B2和各项指标说明表B所列各项数据均按学年度填写。所填数据为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个学年度情况。(一)小学、初中入学率B1,学年初适龄人口总数

3、,以户籍和当地现行学制及规定的入学年龄为准。6年制小学指712周岁,5年制小学是指711周岁。B2,学年初在校生数,是指每个学年的9月份开学初建立了学籍并在本校读书的学生总数。含户籍和学籍在本县(市、区),临时在外地寄读的学生。凡户籍和学籍均不在本县(市、区),而临时在本县(市、区)就读的学生,不计入本县(市、区)在校生数。B3,小学入学率=即B2/B1100%。小学入学率是指正常儿童的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另行统计。B9,学年初适龄人口总数:是指三年制初中1315周岁、四年制初中1215周岁发育正常少年人口。B10,学年初在校生数,以户籍、学籍和实际在校人数为准。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在校生

4、数。初中在校生含低龄生和超龄生。B11,初中阶段毛入率=B10/B9100%。计算初中阶段入学率时,不得把初中适龄人口仍在小学就读的学生从1315周岁人口总数中减去,也不得计入初中在校生数中。其在校生的统计与小学在校生的统计不同,它只计算初中阶段的在校生,而小学在校生包括已毕业或在更高一级学校上学的适龄学生数。(二)在校生辍学率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等在校生辍学率是:学年内小学(初中、高中、职高)辍学学生数与学年初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在校学生数之比的百分率。学年内是指从上学年初到本学年初;辍学学生是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休学手续以外,其他所有中途不再上学

5、而离开学校的学生。(三)小学、初中毕业率小学(初中)毕业率是:小学(初中)毕业生人数与学年初小学(初中)毕业年级人数之比的百分率。B17,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数/残疾儿童人口总数100%(1)残疾是指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弱智。(2)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是指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在特教学校(班)上学的学生数。(3)残疾儿童、少年的界定标准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政府依据国务院规定标准确定。(四)15或17周岁人中受教育情况15(17)周岁人口中初等(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5(17)周岁人口中小学(初中)学业完成人数/15(17)周岁人口总数100%。学业完成人数,是

6、指该年龄人口中小学(初中)毕业人数、结业人数,读满规定年限人数以及经过非正规教育完成相应学业或年限的人数之和。B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B25+B29+B33)/B24100%。三、教师队伍表C的各项指标说明表C所列各项均按当年(学年)教育统计数据填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人数100%。(1)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人数:是指属于教师编制,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任教师中不含代课教师。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是指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中专(高中)及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

7、取得大专以上学历,高中(职高)专任教师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2)专任教师学历人数:分别是指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学历为专科以上(本科以上、在读研究生或研究生毕业)人数。(3)专任教师高学历比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高学历人数/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专任教师人数100%。四、教育经费表D的各项指标说明表D中所列各项说明D1,财政经常性收入数:是指扣除内债后的财政总收入。(稳定、平均、用于预算的数据,这项数据也要掌握前四年的数字才能算出前三年的增长比例)。D2=当年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00%。D3,财政总支出数:是指财政实际支出数(全口径支出,包括所

8、有公共事业开支)D4,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也包括D17、D18、D19等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这项数据应全口径统计。(不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需掌握前四年的数据才能算出前三年的增长比例)。D5,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一年增长的%=当年上年(预算内教育拨款)/上年预算内教育拨款100%。通过这两个比例考核三个增长的一个增长。D6,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D6=D4/D3100%。通过这个比例考核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D7,2007年度财政

9、预算内教育拨款:指当地政府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安排的教育拨款数。D8-D19,主要是认定当地教育经费的来源情况。1989年7月,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经过共同协商,对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及计算口径作出了统一规定,明确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国家教育经费,即属于国家财政性的经费支出。主要有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教育事业费和各级计委安排的教育基建投资及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各级政府依法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附加费。厂矿企业营业外支出的中小学经费。学校勤工俭学、对外有偿服务收入减免税部分。(2)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捐资和设立各种教育

10、基金等。(3)个人负担的教育经费,即学杂费部分。整个这些教育经费的收入,就是教育经费总投入。D8=D4D11D12D13D14D15D16D17D18D19D9,城市教育费附加应征数:按当地收缴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三税之和的3%计算。D16其他教育经费收入:包括指国家和地方制定的除城市教育附加以外的其他用于教育的税收(如城市维护费和城市住宅建设费中划给教育的部分),乡村对教育投入,厂矿企业对教育的投入等。(二)表D2的各项说明D20,教育经费总支出数:包括其建经费D22、公用经费D24、教职工工资D26等经费支出。D21,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D21=D4/D20100%,这项数

11、据是认定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得如何。D24,教育事业费中支出公用经费数:以全口径(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职高、进修校等)计算。D25,公用经费占当地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以全口径(小学、初中、高中、职高)计算。D25=D24/D23100%D26,教育事业费中支出人员经费:指教职工工资总额。D32、D35、和D38,年生均教育事业费:是考核政府为保证正常教育事业发展所拨经费的年生均占有量。这项数据要从全口径的教育事业费中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事业费拿出来分别计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分为“个人部分支出”和“公用部分支出”两部分,“个人部分支出”是指出用于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学生等个人方面的支出。包括

12、教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费用、奖、贷、助学金和其他费用。“公用部分”是指用于人员费用、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用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支出。公务费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公用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和机动车辆燃料费等;业务费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修费和宣传费等;设备购置费指因教学和管理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文体设备、图书及其他设备;修缮费指教学和管理用房、建筑物和各类设备维修所发生的人工、材料费用以及不够基建立项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其他费用,职工教育经费等。小学(初中、高中)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事业费支

13、出数/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总数。D33、D36、和D39,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初中、高中)预算内公用经费数/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总数。D34、D37和D40,年均生均预算内外公用经费=小学(初中、高中、)预算内外公用经费/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总数。预算内外公用经费指实际用于公用部分的经费总数,包括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支出和杂费收入、教育费附加、社会资助、勤工俭学收入中用于公用经费的总和。比前一项数字大。五、办学条件表E的各项指标说明办学条件E1、E3、E4、E10均按黑龙江省教育厅2003年160号文件黑龙江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方案相关要求。E1,当地三类以上学校与学

14、校总数之比的百分率。E2,指三类以下的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E4,生均校舍面积:指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和生活用房(单身教职工宿舍、教职工食堂、其他辅助用房)的建筑面积,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的面积不予计算。E10,生均图书数:小学(初中、高中)生均图书册数以县(市、区)为单位计算。标准是:小学生均5册,初中生均10册,高中生均15册(不含连环画和报刊杂志)以上。E11,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仪器设备达到标准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总数100%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仪器设备达到标准的学校是指达到省规定的各类配备标准的学校之和。E14,学生计算机生机比(XX:1

15、)是指平均多少人一台计算机。E24,“校校通”是指城市和县镇的中小学都能上网;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连通。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教学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等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资源光盘。农村实现了远程教育目标。六、扫盲情况表F的各项指标说明F1,青壮年人口数:是指15周岁至50周岁的人口总数。F2,青壮年人口中文盲数:是指没有接受小学四年全程教育人数文盲人数(不能识别1500个汉字、不能记简单帐目、看不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字,不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F3=F2/F1100%。F5,脱盲巩固人数包括:业务小学毕业人数、目前在业余小学就读人数、巩固提高班结业人数、以及其他在本学年度内参加过省(市)统一试卷考试合格人数和经复查考核合格人数。F6=脱盲巩固人数/脱盲人员总数100%F8(F10)=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数/乡(镇)(村)数100%F13,农村成教经费总额包括:财政拨款数、乡村级自筹数及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捐助数。F14,扫盲经费:我省的基本要求是,每乡一年的经费在5000元以上,每村一年的经费在500元以上,脱盲人均开支经费为100元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