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48733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随着近期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热播,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伴随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因此,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如何让学生认识历史和戏剧性的历史故事,也是本课要达到教学任务。教学分析:所选素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教学内容,课题是 “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趋势,学好本课可以为学好下面几课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展示了很多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如何看待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和学生一起

2、分析探讨。教学设计课题三国鼎立学 科历史授课人何美琴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时一课时年 级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它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教学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

3、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教学准备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相关的PPT课件。学具教材教学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具使用导课导入:1、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通过听、看感受导入营造的意境 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的历史画面中。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讲授新课2、讲述(师生互动)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

4、家讲讲。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教师概括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师列表显示三国经济情况3、小结。展示课件

5、“知识点汇萃” 运用三国鼎立图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特点是重点和难点部分给学生强调。4、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白脸奸臣,是不对的,“时势造英雄”,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能辩证的从正反两方面来讲,不能说他绝对正确,也不能一概否定,要能分析他的功绩和不足。) 5、作业 课堂达标生220年曹丕建魏,都:

6、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学生配合老师找到课本中这两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学生发言概述故事学生发言学生发言总结三国经济的发展优势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动脑筋: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师生共同参与谈论自己的观点。戏曲带有夸张和渲染的成分,和真正的历史是有区别。 看地图册找到官渡赤壁的位置(先观看PPT课件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后由学生发言)看三国鼎立图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

7、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教学反思:三国鼎立,这是七年级的内容,虽然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着手应该不难,但其中涉及到的人物繁多,事件错综复杂,时空转换较大,要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现行的教材选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万马齐喑的历史场面当中,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引到官渡之战,这部分内容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

8、、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为后面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败北埋下伏笔,赤壁鏖兵我作了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关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物、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时间紧凑,有利于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知识点。由于本节课和现在热播的长篇历史剧三国演义能很好的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趣味,而且重点和难点上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三部分内容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知识点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内容,升华知识点。3、本课中,对于官

9、渡之战、赤壁之战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两大战役都有曹操的参与,为什么前后的结果不一样,这两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说明了什么问题。 4、用戏剧媒体、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不足之处 1、当然,喜欢热闹的同学认为课本上的知识远没有现在的电视剧好看、激烈。人多兵马多,有一种热血洒疆场的酣畅淋漓。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看得不是热闹,而是一门知识,在战场上有多少人横卧沙场,战争后又是怎样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局面你还觉得只是好看、热闹吗?2、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当中,对于赤壁之战,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示效果更强。 3、本节课就学生思想品德得教育力度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感觉好看、热闹,没有理解战争带来的不利影响,对经济、人民生活的摧残。没有联系到民生这一重要课题。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提高的。西安市庆华中学 何美琴 2013年6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