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47922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近代报刊之始第一节.概说中国近代报业始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1815年,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封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

2、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40年鸦片战争是外报在中国发展的分界点。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进入半殖半封社会形态。海禁大开,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涌入中国本土。外报也由沿海向通商口岸扩张。这些报刊宗教色彩渐淡,并很快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华报刊的主要力量。主要分为中文商业报刊和外文商业报刊两类。在华外报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文化侵略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方式进入中国的作用。第二节.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3、。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1821年6月停刊。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即与天文知识有关。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察世俗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1常以儒家学

4、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3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察世俗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3.察世俗的意义1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传教的作用不大。2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虽然是宗教杂志,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

5、当之无愧的。3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以为榜样。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5.东西洋考与察世俗的异同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1 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6、。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2 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3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6.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7、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1826年停刊。该看形式与内容都与察世俗基本相似,实际上是察世俗的续刊。7.天下新闻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吉德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办。1829年停刊。这份月刊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报纸很相似。内容除中外新闻外,还登载了许多西方科学知识,发表历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章。但总体来看仍是一份宗教刊物。8.各国消息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之一。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等于1838年在广州创办。停刊日期不详。该刊不登载宗教文章,是一份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9.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

8、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发展经过: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停刊。主要内容: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争论刊物。地位及影响:甲午海战前万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热心介绍西学,这恰

9、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突出特点:万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使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1变法宣传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便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万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

10、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从表面上看,万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2西学介绍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事,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

11、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10.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由香港英华书院负责印刷发行。1856年3月停刊。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医学、地理等知识,三分之一篇幅报道新闻。11.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1857年1月创刊。月刊。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58年终刊。内容与遐迩贯珍相似。主要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2.中外新闻七日录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1868年停刊。内容以新闻

12、、西方科学知识为主。13.益文录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主编李木大,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为格致益文汇报第三节.在华外商报刊1.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1中国之友周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并香港公报。1869年停刊。2香港纪录报周报。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1863年停刊。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

13、报刊。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英商德臣任发行人,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874年8月17日停刊。子子剌报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英商子子剌任主笔。1941年停刊。2.北华捷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1850年8月3日创刊。周刊。创办人英商奚安门。1856年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年1月每日扩为独立出版的日报,更名字林西报,北华转为字林的星期附刊。3.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该刊

14、创刊不久即被指定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的文告发表机关,并得到上海工部局的经济资助。字林重视言论,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有时可以左右社会言论。除言论之外,还大量登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它报道内容广泛,资料丰富,且常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为当时的政府官员所注重,也为今天的中外史学家所重视。4.京津泰晤士报(一译天津时报)1894年3月创刊,英商贝令汉主办。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该报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文章,常遭到当时进步报刊的反驳。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5.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1861年创刊,由出版北华的报馆创办。 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年7月2日改为日刊。同年12月在与申报的竞争中失利,停刊。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上创办宗旨是为商业贸易服务。其刊载的中外新闻大多选自香港的报刊。创办之初,刊载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况,很受时人关注。该报虽为商业报纸,但历任主编的却都是传教士。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上在创刊后十来年里,使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直到18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