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47349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之鱼我所欲也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2、之。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 、 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 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

3、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3、板书(归纳段意):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喻证)第二段: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一步:因果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正) 四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并正面举例证明“义”之普遍存在。第三段: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第一层:第一层:揭示“见利忘义”。反面举例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5、人的本心是什么?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

4、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

5、例子。(40字内) 3分 (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

6、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 诗句:(1) (2)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

7、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7、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8、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

8、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0、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2008

9、年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级中学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16解释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11、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009年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试卷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12、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答案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