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九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47207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设计方案九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实验设计方案九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实验设计方案九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实验设计方案九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实验设计方案九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设计方案九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设计方案九篇(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设计方案篇1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 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 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 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 力。三、实验方法及步骤:(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 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 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二)实验步骤:1、临时装片的制作准备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

2、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 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 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 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 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 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 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 果较差。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 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

3、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 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 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 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盖盖玻片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 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染色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 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 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 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 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 泡误认为细胞。改

4、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 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 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 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 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 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镜检用显微镜观察2、临时切片的制作选材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 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 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 直接用于切片。切片用二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咼于手指,右手持刀片

5、(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 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 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镜检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 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 镜观察。3、临时涂片的制作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 均匀的离散细胞)。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 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 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 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 即可涂

6、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 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四、预期结果: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 子草茎的结构。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 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 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 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实验设计方案篇2一、实验原理(1) 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 反应。(2) 具体原理: 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一砖红色沉淀。 脂肪小颗粒+苏丹III

7、染液一橘黄色小颗粒。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一紫色反应。二、目标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 本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 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 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 难点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四、实验材料1.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 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2. 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 好(实验前浸泡3h4h)。3.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

8、子(或用豆 浆、或用鸡蛋蛋白)。五、仪器、试剂1. 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 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 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2. 试剂:斐林试剂(O.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 CuS04溶液);苏丹III染液;双缩脲试剂; 体积分数为50% 的酒精溶液;蒸馏水。六、方法步骤1. 制备试剂。2.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3. 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4. 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七、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 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

9、,要么产生沉淀, 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 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 色反应。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f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脂肪小颗粒+苏丹III染液f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 察)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f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 液再加B液CuSO4溶液)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 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一)、还原糖的鉴定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 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

10、,漏斗上垫 一层纱布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 能分别加入)水浴加热:煮沸2min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f棕色f砖红色。2、实验成功的要点: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 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斐林试剂甲液(o.l g/ml的NaOH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 均匀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乙液(0.05 g/ml的CuSO4在鉴定尿 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 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二)、脂肪的

11、鉴定1、脂肪的鉴定步骤: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取理想薄片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III染液去浮色制片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 镜观察。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2、实验成功的要点: .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 好(实验前浸泡3h4h)。 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滴苏丹III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 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三)、蛋白质的鉴定1、蛋白质的鉴定步骤: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2、实验成功的要点: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

12、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 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CuS04溶 液)。 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 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 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实验设计方案篇3一、霍尔效应实验设计方案电子从电子枪加热发射而出,经加速电压加速,穿过极板射 向荧屏。这个过程产生霍尔效应中所需的工作电流。在无外磁场 的情况下,观察亮点的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在极板处加上 垂直于电子束及极板方向的磁场,电子束因此受到洛伦兹力而偏

13、 转,在极板积聚,产生电压,测量得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 观察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移动情况,待位置稳定后,测量此时电压。二、霍尔效应实验的实现步骤及实验检验实验步骤将磁铁和示波管组装在一起,提供磁场;连接外电路开关, 打开电源,开始实验;调整聚焦及亮度,使亮点集中到荧光屏中 央,测量霍尔电压;加载磁场,测量极板处磁感应强度B,观察 荧光屏亮点移动情况;稳定后,测量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 观察亮点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实验数 据分析在X偏转板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为0.00017T,示 波管内部是固定结构,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 要求,可分析出加速电压UO为阴

14、极K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电压, 约为1000V (因为实验时G2电位可调范围为土100V,实际加速 电压为900V至1100V)。示波器内X偏转板之间的距离(由于 在透明的真空壳体内不能准确测量,目测为lcm)约为0.01m。 将示波器的亮度调大,所测电压逐渐增大;当亮度调节到最大时(输入电压约为900V至1100V),所测霍尔电压达到最大值33.8V。理论上,电子经加速电压加速后,亮点在荧光屏上迅速 向上偏移,这个过程时间极短。这是受洛伦兹力作用,使电子束 向上偏转。由于偏转极板两侧电荷积聚,产生霍尔电压,电子束 同时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平衡。但是由于对于此时电子速 度,极板长度不可忽略,

15、所以电子束相对中央位置发生偏转。过 3min,待稳定后,再除去磁场,如图5。亮点迅速移动到下方, 这是由于磁感应强度为零,霍尔效应消失。这个过程是极短的。 这些现象都符合霍尔效应,所以本实验成功验证了霍尔效应。二、结语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利用电子枪作为电子发射装置,讨 论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经过磁场时产生的霍尔效应现象。从荧光 屏上电子的亮度变化可以推断出从通过控制光栅中心小孔的电 子密度(电子数目)增减;通过观察荧光屏上亮点的移动情况, 得到霍尔效应内部的平衡过程;并根据测量X极板上的霍尔电压 判断霍尔效应现象的明显程度。相比于传统的霍尔效应实验,本 实验仪器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过程动态可知、实验结果直观易得。通过荧光屏上的亮点亮度变化可以得知电子束密度增减,亦即电 流强弱;两极板电压可以直接测量得霍尔电压;通过观察亮点在 荧光屏上移动情况,可得知霍尔效应内部电子受力平衡过程。因 此本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霍尔效应的过程和本质。另 外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由于仪器由示波管简单改装而来, 所以制作容易,操作简便,成本低、互换性强,适合学生实验。实验设计方案篇4一. 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