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47049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个案分析(吴峰).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困生个案分析铜仁市第五小学黄洁一、 情况综述:吴峰是我班一名学生,瘦削的脸蛋,灵活的眼睛总是骨碌碌乱转,上课时,一双手总是闲不住,整个身子都在动,跟他说话他却总是愣愣的,好像没听到一样。我接手这个班后,很自然地与以往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聊起班里的一些情况,老师们谈到的对象中肯定有吴峰:“这个吴峰,唉,脑子不错,就是不听.”“这个学生好动,平时看上去也很伶俐的,但就是听不进”。老师们摇摇头,一脸的无奈与痛苦。我查阅了他一至三年级的档案和学习成绩,发现吴峰竟然有多动症的诊断书。在低年级时他上课坐不住,也听不进,语文成绩勉强及格;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内容的加深,成绩也就直线下降。据初步了解,该生对语文

2、不是学不会,而是根本听不进。二、 诊断分析从多方途径反馈的信息来看,吴峰是聪明的,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身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但是由于知道自己有多动症,家长、老师和同学们也因为这个原因对他的学习和生活期望值有些下降,从而造成了他对自己的学习没了目标和要求,想听就听,想玩就玩,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老师要求补做,他不是今天说忘了做,就是明天说忘在了家里,就是补不出来。如此反复循环,致使学习成绩一降再降。三、对症下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看到只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吴峰是可以转化的,就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以及成就需要

3、。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小学生成就需要主要体现在学业范围内,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二是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伴随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渐趋稳定、清晰。因此,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确定了以下的辅导措施:1.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做他的同桌,为他树立榜样,让他学有典型,当他的“小老师”,必要时,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小老师”还可以协助教师辅导,向他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2.把他的座位放在第一排的外面,上课时多把目光放在

4、他的身上,用眼神提醒他。在课堂上,我注意与吴峰进行眼神的交流,当他瞪着大眼睛专心听讲时,我送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当他犹豫再三,终于举起小手时,我举起大拇指,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当他不留神时,我期待的眼光关注着他、提醒他。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他上课听讲的精神集中了,学习的情绪日趋活跃,学习的质量明显提高了。做作业时,随时注意他的作业完成情况,经常手把手教他做作业。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让组长重点检查,经常抽查,认真完成的就加以表扬,提高他的作业兴趣。3、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首先是帮吴峰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应该说是动态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机械的。但是一些好词佳句,古诗必须在理解之后进行必要的背诵

5、。于是我在班内大力倡导古诗词技能的记忆,营造出一种氛围,努力让包括吴峰在内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4、建立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要提倡一种精神,那就是“要学会倾听”,教师

6、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1)、“耳听心受”倾听是一种美德。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孩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都是一种应该拥有的美德。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有交流才有教育,而“倾听”更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孩子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中乐于和教师接触。学生“倾听”的目的是为了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好习惯的形成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倾听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学习过程,大家都学会了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7、会使我们的课堂弥漫着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前,我都会先讲小故事,然后学生讲一个,每次我都会站在吴峰身旁,待他安静下来了我才讲,只要他能安静地听完故事,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并及时鼓励他,让他明天再加油。这样,吴峰每节课都带着喜悦的心情开始上课。(2)、“内视反听”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个人积极地接受、分析和理解对方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倾听能力的人,不仅他的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倾听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有效倾听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比如,要专心,无论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

8、学发言,都要听清每一句话;要耐心,不随便插嘴,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同学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细心,要学会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不重复他人的意见,并能大胆提出自己新颖的想法;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而要有选择性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倾听这种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课堂上我尽可能把课设计得活泼、有趣一些,引起吴峰的好奇心,甚至让他代表小组上黑板听写一些简单的生字,受到鼓励与肯定后,他的学习兴趣慢慢地浓了,愿意听课了,他聪明的脑袋不比好学生差,往往能

9、有新奇的想法,令同学们刮目相看,由于他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同学们开始愿意与他一起玩耍、学习了,这使他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爱。(3)、“公听并观”倾听是一种智慧。古诗曰“风流不再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一种智慧。即便你没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与鼓励。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那么你也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因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

10、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倾听是理解、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老师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孩子一定会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明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吴峰每天背一些课文,古诗词之类的,他已经开始喜欢语文这门课程了。一次,我对正在做课堂作业的他说:“你最近的作业完成得很棒,今天上课的表现也很好,我给你平时成绩加5分。”吴峰很可爱,他高兴的点点头,那天下午他亲自把作业交给我,看着我批阅,直到我改完最后一道题,他做出了胜利的姿势,我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的平时成绩加了5分。这次事件后,吴峰同学更喜欢语文这

11、门学科了,这让其他任课老师羡慕不已。四、辅导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补救措施,吴峰能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且由于在勇敢方面比其他同学表现优越而带来了情绪上的欣喜。这种不断增强的循环发展,直接导致吴峰大脑更加灵活,学习更加投入。对知识的理解从原来只停留在对信息的浅加工阶段,开始转为注重对知识的深加工,特别是做完题后喜欢对知识进行总结,进行归类,并且把该记忆的知识都记忆清楚。上学期,吴峰的语文成绩几乎每次都达到了班平均分,甚至有几次还考了90分以上。当然,学困生最容易反复,需要我们小心呵护。但至少由上面的个案看出,老师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认真倾听老师的教诲,是对老

12、师的尊重;孩子认真倾听同学的声音,是对同学的尊重,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一种尊重,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认真倾听别人的声音。五、反思:1、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能使学生茁壮健康的成长。2、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地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的。让我们用一份爱心,一份理解,帮助他们走上成功之路。3、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果老师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卷面成绩而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那我们的教育就无法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同时,教者也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4、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如何区分出学困生,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我们用爱心、耐心、真心,用心换心地去面对他们。爱优秀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而爱学困生才是优秀的教师能做到的!愿教学活动中没有学困生,愿我们的学习理念中没有学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