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0469692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邹忌讽齐王纳谏[9].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邹忌讽齐王纳谏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3分析人物形象。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一、导入新课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唐太宗说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一个人只有知道反思,知道借鉴,才能进步,才能成熟,才能取得成功,今天我们要看到的这个人,就是在正衣冠的时候,反省自我,得到了教益,而且,他的这种反思不单单是停留在个人

2、所得上,而是扩大了国家的治理上,他的所思所得,正是应了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板书并解读文题,了解文言字词的细微区别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目标导学二: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

3、政治家。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感知文义1.阅读第一小节,梳理文意。(1)师生共同梳理本小节文字。(2)强调特殊字词、句式。【通假字】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词类活用】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晨) 。服: (名词作动词,穿戴)(3)订正本小节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2. 阅读第二小

4、节,梳理文意。(1)师生共同梳理本小节文字。(2)强调特殊字词、句式。【特殊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3)订正本段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坐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4)细读感悟,解读课文。邹忌有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其妻、妾、

5、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不同点: 妻子 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 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较敷衍。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 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故而轻缓。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 阅读第三小节,梳理文意。(1)师生共同梳理本小节文字。(2)强调特殊字词、句式。【通假字】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古今异义】明日,徐公来 (古义:

6、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3)订正本段翻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4)细读感悟,解读课文。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三问”“三思”,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4. 阅读第四小节,梳理文意。(1)师生

7、共同梳理本小节文字。(2)强调特殊字词、句式。【特殊句式】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古今异义】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方位词)(3)订正本小节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4)细读感悟,解读课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邹忌进谏时

8、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5. 阅读第五小节,梳理文意。(1)师生共同梳理本小节文字。(2)强调特殊字词、句式。【词类活用】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古今异义】能谤讥于市朝(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3)订正本小节翻译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4)细读感悟,解读文意。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能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

9、 闻寡人之耳者 下赏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怎样的君主?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6. 阅读第6小节段,梳理文意。(1)师生共同梳理本小节文字。(2)强调特殊字词、句式。【词类活用】令初下,群臣进谏。(名词作动词,下达)【特殊句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3)订正本小节翻译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

10、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4)细读感悟,解读文意。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初 门庭若市 数 月 间进 期 年 无可进“三变”反映了什么?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目标导学四: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

11、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目标导学五:小结全文。学会反思,听取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1.课堂小结邹忌以家庭琐事

12、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2.随堂练习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那么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不足之处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