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46886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历史政治制度史教学的一点思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进行必修一政治制度史教学中,我初步确立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教学思路一为什么重视制度史背景的重要地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变了过去的专题史内容编排,这样做的一个后果是一个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交代往往不够清晰全面,但是,在学习一个制度的时候往往只有明白其背景,才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要制定这么一个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加强历史背景的教学。但是作为补充内容,如果教师将大量的精力用在这种补充内容上,又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对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浅出的展示。一般来说,教师需要补充的背景,主要有制度建

2、立的背景和制度演变的背景。比如说,在教专题一第三课当中,有关宋代设副相分相权的内容,如果仅仅按照课本的介绍,就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宋朝要对唐朝已经十分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度进行这种更改。在这里就必须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唐朝后期,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成为了一个机构,草拟诏书和审核诏书的权力同属于一个部门,所以宋朝为了避免乡权威胁皇权,采取了设副相来再次分割相权的方式。再比如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课当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是美国通过联邦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制的有关史实,作为联邦宪法颁布的背景,肯定要对之前邦联制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如果不介绍美国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邦联制的背景,这一课的教学也将是

3、不完整的。因为美国建国前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所以说刚刚实现独立的美国人极端厌恶专制强权,爱好自由,所以对中央集权制的政府充满了抵触感。如果只介绍邦联的松散,而不将邦联建立的背景告诉学生,学生就不可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会建立这种既中央集权,又给州权很大空间的制度,也就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国人为什么会精心构建这样一个三权分立的中央政治结构。制度建立的背景很重要,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点,同样也需要将背景交代给学生。比如说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的演变,从权利法案后英国王权被法律限制下的行政权,到责任内阁制建立之后英国国王完全成为虚君的史实,需要结合当时英国议会权力的膨胀、英国人尊重传统与惯例等背景,才能让

4、学生明白,为什么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体制演变,从来不以激烈的方式,而是以看似稳定的渐变方式来实现如此巨大的变化。笔者在制度史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只有让学生明确有关制度产生、演变的历史背景,才能给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立体完整的思维平台,让学生推测制度建立可能选择的思路,理解一个制度为什么会如此设计,并且由此评价该制度。这样的制度史教学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特有的“故事性”,让历史课的制度教学避免变为“政治课”。但是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是,新课程原本就存在内容多、课时相对紧张的矛盾。介绍背景时,如何能简明而形象地让学生掌握有关内容,从而成为整节课的良好起点,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背景教学的时候,教

5、师一定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删繁就简,避免冗长的介绍。二是什么有取舍、有补充地介绍制度本身的内容进行制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制度本身是如何规定,这个似乎本来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事实是,由于任何一个制度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还经过了各种演变,如果教师要对每个制度都深入完整地介绍,那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而且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根据我们教学的实际,对制度内容有所取舍,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通史基础的薄弱、课本编写的不完善,所以教师在介绍制度时,也经常需要超越课本的内容,补充介绍有关知识。1对制度本身进行精练准确的介绍,适当补充

6、材料,挖掘隐性知识,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历史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对每个制度的介绍只能是比较简略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教材的叙述可能过于简略,甚至可能忽略了某些制度的关键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补充介绍有关制度的内容。这种补充,当然应该有利于学生对制度的理解,但是限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我们的补充应该是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本专题的主线。比如说必修一第一专题当中关于三省六部制度,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说:“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但是我们都知道,三省六部制度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而是通过诏书草拟、审核、执行的步骤,将流程一分为三,来实现三省

7、之间的互相牵制,同时又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而本专题的一条主线,是要学生了解秦以后中央机构的变化是如何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同时也是要学生在情感价值观上体会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三省六部制的科学合理的一方面,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符合新课程文明史范式的要求的。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三省的工作流程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我还特意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有别于传统的三省六部示意图(参见右图,下为传统风格的示意图,将尚书省放在三省中间,上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新类型示意图,将尚书省放在三省最右边)。2根据新课程的教材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删减非主干知识的教学。新

8、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实行以后,实行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同一内容的叙述有很多时候是存在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面对教学内容时要正确分辨哪些内容是该作为重点教学的,哪些内容不是重点的。 如人民版教材在介绍清朝军机处的有关内容时,还介绍了军机处的前身军机房。而课程标准要求的是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本专题的线索则是要学生通过对历代中央机构的演变来让学生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关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军机处的前身军机房的有关内容,虽然作为军机处起源,有必要对

9、学生简单介绍,但是诸如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等内容,就只需要简单带过就可以,甚至军机处的“简、速、密”等特点都不是教学重点,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军机处是如何工作的,要说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将军机处与内阁、丞相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个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新阶段。类似的思路在代议制的确立一课当中也有类似的体现。在该课中,介绍了一会当中的“第三院的形成”等有关内容,但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就可以明确,本部分内容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也就是说,本课教学的主线是要明确英国1640年以来内阁、议会、国王三者之间权力关系的演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国

10、王的权力是如何被议会逐渐限制、夺取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从专制政体向代议制政体演化的过程,所以议会内部权力分配的有关内容,在教材当中尽管有相当的篇幅,但是完全没必要当作重要内容来教学,仅仅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就可以。3与背景介绍相对应,确定制度教学的重点。前面已经介绍了背景教学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明白了制度是为什么而制定的。为了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将制度内容介绍与制度建立、改变的原因呼应,来确定教学内容。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美国邦联制向联邦制的转变,已经将邦联制的松散和美国人民对专制的恐惧作为背景,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就必须让学生明确,美国联邦制的建立者,是如何既给予中央政府大权,又

11、确保“制约与平衡”原则在美国联邦宪法当中有明确体现的,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美国大小州之间矛盾的解决、南北方矛盾间的解决,以使学生对有关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相反,美国联邦宪法当中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就只需要简单交代就可以。三怎么样通过评价制度,升华学习效果新课程重视历史教学对公民素质培养的重要能力,“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是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制度史教学也是如此,仅仅让学生记忆制度、理解制度并不是制度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对制度史的学习,形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学习成果。赵亚夫教授在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就提到,“看到了历史知识背后的价值,这比单纯的记住知识更有

12、意义成功的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提供理解人类文明的多种试角,并在其中育成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制度史教学中,笔者认为,其“背后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让学生理解制度的建设、改革背后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制度建设、改革成败德失的观察方式,“理解不同文明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理念、制度、规范、方式、方法、和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对各种已有制度采取正确的态度,对新制度的建立有正确的观念与方法。所以,当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明确了“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对制度进行评价,升华学习的效果。在评价有关制度时,笔者认为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原

13、则:1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史观和文明史范式为指导来确定评价的标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在进行政治制度史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让学生明确政治制度的确立、演变并不是少数人天才构想的结果,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是由包括经济基础在内的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结果。同时也要让学生以文明史的范式为指导,懂得“正确认识人类获得的文明成果与其付出的代价的关系” ,对于历史上的制度,应该放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评价,放到文明演进的长河中来评价。比如说在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评价时,很多同学都可能根据当今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对中国古代这一实行2000年的制度

14、采取否定的评价,所以这个时候,笔者就会补充一些材料,引导学生来思考:就这个制度建立时的情况来看,是进步还是倒退?古代中国是否具备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综观秦朝至清朝2000年中国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个制度是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思考,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评价该制度的历史地位。2要将对制度的评价与制度的背景呼应起来。在制度史的背景教学中,教师已经重点强调了这个制度“为什么”会如此的问题,那么,这个制度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这个制度是否能够解决人们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情况如何,尤其是“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15、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制度成败得失时,要回归相应的背景,让学生论从史出地评价相关制度建设、改革的成败得失。仍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教学为例,我们评价该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时,比较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看这个宪法是否有效地解决了美国邦联制下国家松散带来的各种危机,是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既要建立统一强大中央政府,又要避免专制独裁的矛盾,促进了新生美国的发展,而不是因为它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而苛责它。3围绕模块与专题的主题,在评价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了模块化、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所以,

16、教师在进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像以往的通史教学那样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而应该重视围绕特定的主题来让学生得到相应的规律性认识。而评价,是得到这个规律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围绕相应的模块与专题主题来选择评价的具体内容。比如在必修一专题六的教学当中,我们“并不需要学生完整地掌握古希腊史和罗马史的整体内容,只强调当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 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有关制度时,也应该将评价的中心围绕着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来组织。比如说,在评价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我们就可以重点让学生先探究:古代雅典为了确保政权落入少数人而非多数公民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公民行使权利的作用?在评价古罗马的法制时,重点让学生评价古罗马人重视法制建设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今天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可得到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