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0467293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教育精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历史背景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激化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因素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发展和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外部因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激化国

2、内矛盾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萨拉米斯岛为梅加腊所占领。萨拉米斯岛的丧失,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个人因素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夺回萨拉米斯岛,使梭伦声望大增,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直接原因594BC,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制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拨款赎回废

3、除六一汉制度、因债务而被抵押土地一律归还原主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制定“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A、贵族土地兼并受到限制,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B、改革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扩大公民基础。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让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分享政治权利;原则: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虽然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局限性);但是,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4、(进步性)。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目的: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具体措施:农业: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的稳定;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商业:改革币制和度量衡制,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5、;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出走。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评价1、进步性:A、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B、政治上,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2、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仍

6、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然存在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局限原因: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特点1、基本特点:具有革命性和中庸性,带有折中的色彩2、打击对象:贵族3、获益者: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4、改革理念:中庸公平平等和谐5、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6、性质:奴隶制性质的改革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总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变化的 新气象改革的背景社会经济

7、的迅速发展农业: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田施肥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冶铸业、纺织业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商业也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上层建筑的改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要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战

8、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学说的提倡,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性质春秋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奴隶制性质的改革鲁国前594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魏国李悝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封建性质的改革楚国吴起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商鞅变法背景总的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

9、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秦国背景1、必要性: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3、历史机遇:A.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削弱;B.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人才提供了可能性;4、个人因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受诸侯会盟的刺激,有图强的决心,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目的1、满足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要求;2、富国强兵;3、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性质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经济改革废除井田制度,

10、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政治和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排除

11、复古思想的干扰,保证变法的推行局限性:实质是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行为,对我国文化典籍的一种摧残,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特点1、是秦孝公支持的自上而下的地主阶级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农战”和“法治”;2、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

12、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2、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3、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合乎秦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3、改革措施全面彻底,4、厉行法治,执法如山,赏罚分明,人民知所

13、遵守。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6、商鞅的个人才能(改革决心坚定,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具有全盘计划)7、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8、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9、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评价性质: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1、积极性:A、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B、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14、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的影响: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商鞅变法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即严刑峻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改革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焚烧诗书,文化专制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可能性(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条件比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

15、,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是当时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3、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时间471年499年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时间:471-490;主持:冯太后重点:制度创新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