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0464817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1].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嘉荫县第二中学 杨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深入了解马丽华其人,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要敬畏、崇仰自然。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请导入组同学为我们引入课文的学习。(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课件,启发学生结合图片,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并为大家介绍各拉丹东的地理状况,本环节由语文学习小组朗读组

2、学生汇报)二、 作者介绍学生结合预习,主要说明通过阅读文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从文章描述的段落中进行总结,对作者的认识不只停留在作家作品的介绍上。(本环节由语文学习小组作者组进行汇报)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叙述了自己眼中的作者,我的眼中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结合马丽华的几句话,说一下我的理解(播放幻灯片,向同学们讲述教师眼中的马丽华,引发共鸣)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发现点2她说: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她是一个对自然敬畏和崇仰的人。她说: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她是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的行走,她是一个乐观、

3、坚强、真实的人。她说;如牧歌如情人的草原啊,我永生永世的爱恋。草原、自然就是她爱恋倾慕的对象,她是个对西藏有着深深的依恋与炽热的爱情的人。她说:现代人心智的杯子已经满溢,感觉也趋于饱和,要重新构建怎样的心态,方能领受和容纳已为人类陌生的时空呢?她是一个感喟自然永恒、富有哲理之思的人。三、 合作探究、感知文本。师: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游记,游记的主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的风貌的描写,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比如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借小石潭幽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教师播放幻灯片,结合文章内容为大家解释外在旅程和内在旅程。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

4、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思考一:本文有哪些地方是作者外在旅程反映出的内在旅程呢?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格式:外在旅程是:内在旅程是:充分利用发现本中的预习内容,合作交流,采取个人汇报与集体汇报相结合的形式,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发现点2:作者介绍发现点3:文章结构发现点4:我发现文中的词、句子发现点5:我喜爱的段落,理由是发现点6:手法上的发现发现点7:我的疑惑发现点8:我为文章改个结尾发现点9:我为文章配首诗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内容,进行交流。(语文学习小组朗读组学生通过朗读的内容,找到文章中的外在旅程和内在旅程)教

5、师出示示例(幻灯片播放)外在旅程: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远眺各拉丹东)内在旅程: 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山棱角层次分明。整体勾勒出各拉丹东雪山的变化多端、神秘高峻的形象。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外在旅程: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置身冰窟)内在旅程: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 思考二:你能用一个两字词语概括作者的外在旅程和

6、内在旅程吗?并且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结合文本,用两字词语归结特点,并板书在黑板上)1、 学生汇报2、 教师总结外在旅程: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随着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远眺各拉丹东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化莫测:在砾石堆上,感受冰河的辽阔和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图案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置身冰窟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发光。 (雄伟、圣洁、瑰奇) 移步换景的写法 (手法1)内在旅程: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赞美、感动、叹赏、敬畏、崇拜、礼赞

7、)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思绪,使得文章在写实的同时又带有一种超越眼前所见景物的诗意。(手法2)思考三: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怎样理解敬畏从外部世界读出了观景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1、作者笔下的各拉丹东显示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难)这些都是敬畏,也是礼赞!2、作者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甚至“衰竭”,也是理解、体验自然地一种方式,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是一种敬畏!3、从题目看,在长江的源头,从本文第14段看,赞美各拉丹东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这是一种敬畏!(暗示了文章的主旨)4、作者在文末以“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也只是

8、活在近旁,而不是要征服自然,伟大的人类对生养了自己自然,对远比自己更久远、更深邃的自然,所持的应是敬畏的态度!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和敬畏!四、总结提升我们通篇阅读了文章,了解了作者,学习了手法,这篇文章引发了大家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呢,请同学们通过我为文章配首诗这个预习内容,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与本文相关的诗词,并说明配此诗的原因)我为文章配首诗请同学们结合预习9,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学生总结教师播放幻灯片,为学生展示自己配的诗及原因 蜀道难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9、,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

10、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本诗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和本文中作者表现了各拉丹东神峰的神秘、瑰奇、不可亲近,难以接近有相似之处。作业:请选用读读写写中的10个词语,表达你学完本文后的感受。 棱角 骤然 虔诚 恭顺 蠕动 凄凉 懈怠 敦实 蜿蜒 消长 衰竭 漫溢 演绎 接踵而至 风云变幻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安营扎寨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希望藏北、西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应包含人类的生活状况

11、、精神世界等,应当全面理解这个地球的第三极。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游记 外在旅程(观) 移步换景内在旅程(思) 情景交融教学反思:在漫长的语文教学岁月里,一直在上下求索。怎样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是坚持了10年的发现式预习法的一个汇报课程,这可以说是一种学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教法,其主旨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给出的预习提纲充分预习,有文本内的词、句赏析,有对作家的主观认识,有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为文章替换的结尾,或是走出文本,寻找自己自己阅读积累中的相似点,这些预习中的发现在本课中并未完全展示。这样的发现式预习法想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没

12、有授课之前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80%,通过实践我发现这基本是可以实现的,即使不能完全实现,学生也是学有所获的。这种发现式预习法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在互通有无中共同进步!本课采用的切入点是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的一句话: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这样的切入点将文章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与情景交融的写法融合起来,在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补充中完善了文章的内容。我认为这个切入点是比较巧妙的,但是课堂节奏稍微有些紧凑了,导致了文本的阅读还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在词句的探析上仅停留在文章本身修辞手法的研读上,教师还应该转换问题的角度,引领学生向纵深处领略文章的妙处,获得赏析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且最后一个总结提升环节,应该让配诗组进行汇报,学生通过查找与本文相关的诗词,会对本文的选材、立意、手法有 个更深刻、更清楚地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