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说课稿.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45950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的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分子的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分子的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分子的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分子的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子的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的说课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子和原子说课 醴陵市青云学校 龙赛湘新课程、新理念!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有幸参加这次化学盛宴。我来自醴陵市青云学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引领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开端。化学内容从宏观走向微观,学生的思维也由显性进入抽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不仅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更加深刻,而且更是以后学习元素、离子、化学式等化学符号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教材处理九年级学生理性思

2、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初次接触到微观粒子,对抽象的分子、原子的概念较难把握。为加深对分子性质的认识,增设分子在不同温度下运动速率的探究及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将本课的内容安排两课时完成,这节课只对分子的性质及概念进行探讨。3、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分子的客观存在 ,了解分子的性质及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在丰富的宏观情境中,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手段,想象、类比等方法探究微观奥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化学源于生活”的思想,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微观世界。4、根据教材内容及其与生活的密

3、切关系,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探究分子的三种性质,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将分子概念的形成,及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与表象的建立作为这节课的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教学中采用情境激学、实验探究、联想推理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与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是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学生综合运用情境体验式、探索发现式、自主交流式等学习方法,在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主性,主动参与体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巧妙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程序

4、分为情景体验、感受新知、合作探究、总结提升、思维拓展五个环节。三、教学程序(一)、情景体验、鉴于教材引入实验的难操作性,我采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小诗引入。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什么缘故?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感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在客观世界中确实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等粒子。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什么是分子呢?分子有什么性质?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感受新知师生一起聆听分子“贝贝” 的自述。通过图片、数据的展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展开类比、想象。“心悦诚服”地承认分子的客观存在,理解分子的体积、质

5、量都非常“小”这一性质。(三)、合作探究探究一首先,教师提出问题: 分子除了质量、体积小的性质,还有其他性质吗?接着展示一组生活图片,通过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很远就能闻到桂花香味;0.024m3体积的钢瓶为什么能装25m3体积的石油气;为什么湿衣服衣服晾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更容易干燥?引导学生猜想、讨论、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问题:猜想一:分子是运动的,猜想二:分子运动速率也许与温度有关,猜想三:分子之间可能有间隔3、设计方案: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不只是应该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探索他们。”从确定的几个猜想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探究能力,自行确定1-

6、2个猜想作为探究课题。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再引导他们从实验桌上的“仪器药品超市”中选择所需要的物品,根据教师给予的信息和提示,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可能会设计多种方案:a、在“分子运动的探究”方案中,有的同学没有选用教师准备的纸鹤,仍采用教材中的实验;有的同学没有设计对比实验,只选用了一只纸鹤。b、在“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探究中,有的小组没有考虑冷水与温水的体积。c、在“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的探究方案中,有的同学把水倒入酒精中,有的同学是把酒精倒入水中;d、有的同学更是设计了新的方案,请求老师提供其它仪器对于这一些,我先是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再引导他们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改进完善探

7、究方案。最后,教师抽取几组方案,评价分析,予以展示。(在实验准备中,考虑教材实验时间较长,对探究“分子运动实验”做了小小的改进,用酚酞试液湿润处理过的千纸鹤代替烧杯A、B,显性而又简单。激发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注意创新。)4、动手探究:考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在学生动手探究前,我出示探究提示。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良好的探究技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交流。营造一种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5:交流提高:在学中做、在做中思。“同学们:通过探究,你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收获?”组织各小组积极交流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请几组代表说说探究时的

8、现象、发现、疑问等,引导学生相互点评、补充,在一种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中获得结论。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性质,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氨分子不断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纸鹤变红的动画,及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的动画。由感性到理性,进一步明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的性质。为什么5ml水和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10ml呢?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为学生准备一生活事例:一杯黄豆和一杯大米混合后体积小于二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酒精与水混合时,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互相挤占间隔,使液体体积减少,从而理解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接着,展示物质三态时的分子间隔示意图,让学

9、生明白分子之间不但有间隔,而且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并出示信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探究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分子知识相关呢?让学生从身边事物谈起,运用分子的观点认识宏观现象,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再列举一些生活素材(加油站严禁烟火、臭水沟难闻的臭味、固态液态的氧、缉毒犬能迅速嗅出藏匿毒品之所等),进一步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的性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在化学中品尝生活。并以分子对生活存在有利与不利的影响为素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事物的两面性,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事物、看待世界。以上是对分子性质的探

10、究,那么,什么是分子呢?探究二分子概念的形成是本堂课的难点。展示水蒸发与水电解时水分子变化的过程,(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分子的变化;水电解,是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解成更小的粒子,这些粒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水氢气氧气后,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化学性质已发生改变,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结论。我又以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组成,但其物理性质不同的事例,强调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接着,我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及时化解前面学习中的疑难,

11、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为下节课原子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最后,我不忘给学生加点精神食粮,向学生介绍阿佛加德罗的故事,他提出的分子学说,被默默无闻地埋藏了五十年,但最终被人们接受并且光芒四射,以此树立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四)、总结提升: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与延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我设计了一组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并能妥善地分析问题,适当地解决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内容,谈谈这节课的发现与收获:(1)、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2)、我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有什么启示?(3)、本节课的学习让你对身边的事物有什么重新的认识?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自

12、己总结,评价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构建知识体系。并以奥运水立方模拟水分子的设计、外壳由高分子材料构成为素材,开阔学生视野,感受化学的无穷魅力。(五)、思维拓展课堂最后,我将让学生在这幅极具动感的画面的牵引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他们的思维,要求学生 以“我是一个水分子”为题就水的组成、性质、保护等话题写一篇科幻小故事。在一种开放的氛围中,知识与能力,宏观与微观得到有机的融合与统一。四、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我注重了二个突出:(1)、突出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知识运用” 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2)、突出抽象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在化学中品尝生活!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