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456506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题 目: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姓 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推荐精选2014年4月26日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古琴摘要: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从1977年由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弹奏的一曲流水,乘着美国“航行者”号卫星,向宇宙太空展开了瀚瀚漫漫的探索,琴声就代表着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琴因具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而被诸多乐器所借用,乃至不属于琴类乐器也译琴名:口琴、钢琴、风琴、小提琴等。为了区别于其他乐器,也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也称“七弦琴”。关键字:古琴、起源、礼乐、古谱正文一、起源在位居“琴棋书画”之首的琴前冠以

2、“古”字,是近百年才开始发生的事。清末之际,西风东渐,西方事物如潮涌金,其中也包括许多乐器,中国人的翻译习惯喜欢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关于琴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总是和先古圣贤联系在一起,诸如:伏羲、神农、炎帝、尧舜等人制琴而王天下。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古称成纪秦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因为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就诞生于此。这位大智大慧的伟人,始创八卦,制礼作乐,教民结网捕鱼,建立了非凡的文化功绩。有关伏羲制琴的说法,更是屡见不鲜。如:太古遗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木制以为琴”,在史记之三皇本记中有曰:“太

3、昊包牺氏有圣法作三十五弦之琴”。这里的“琴”指的是一种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无徽位。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琴”是与琴大致相同的乐器,经常在一起演奏故有“琴瑟和谐”之称。推荐精选据考证,琴的起源古代巫术礼仪活动。这些巫术礼仪活动与原始乐舞活动交织在一起,史料中有如此记载:“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呼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仪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着正是原始礼仪和图腾乐舞的描述。在这些热烈虔诚的图腾乐舞中,先民们身着兽皮,头戴羽冠,身体动态成为舞,口中的欢呼喊叫成为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的器物成为乐。这正体现了“诗言其志也,歌咏

4、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乐记乐象原始乐舞活动,本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在这些巫术、礼仪、乐舞轰动中,“琴”原为巫师手中用以沟通天、地、人、神这法器。因此,琴的最初功能,并非欣赏、娱乐。二、普施乐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比如,夏、商、周时期普施乐教。国人的精神、文化、道德、无不与音乐相关。以礼来纠正人的仪表,用乐来感化人的心灵。确立了礼乐治国的传统。琴乐艺术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至今我们还会延用“礼乐之邦”这个名词。说到礼乐治国,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的小故事。春秋时期有位琴师,名曰师旷是个盲人,他精通音律,琴弹的非常好,听

5、到他的琴声,马儿会忘记吃草,鸟儿会忘记飞翔,恍恍惚惚丢失口中食物。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才能,便把他封为掌乐太师。晋平公王公竣工庆典,卫灵公前去祝贺。来到濮水河边,天色已晚。就在河边歇息,初夏时节,明月高挂夜空,垂柳轻拂水面;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卫灵公大悦,赶快让他的乐师师涓把它记录下来。他们到了晋平公的欢迎宴会上,观赏了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演奏濮河边听到的那支曲子助兴。师涓理弦调琴,尽心弹奏。琴声如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令人心碎的悲歌。晋国琴师师旷的神情越来越严肃,他猛地站了起来。大喝一声:“停住此乃亡国之音,万万弹不得!”大家都愣住了。师旷振振有词:“这是商末乐师师延

6、为暴君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抢琴投濮河。此曲顶是濮河边所听。这音乐很不极力它会使国家衰亡,我们不恩能够听这样的曲子”。晋平公不以为然地说:“这都那朝那代了,听听无碍”。师旷严肃地说:“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精神振奋,靡靡之音会使人堕落。主公乃一国之君,应听佳音美曲,为何妄听亡国之音呢?”晋平公就说那么请你来弹奏那首最有名的曲子清角吧!”师旷说:“不行!那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会集鬼神的曲子怎么能轻易弹奏?”晋平公曰:“黄帝距今更远,怎么祸今,弹来听听何妨?”师旷无奈,就弹起了清角。玄妙的音乐弥漫大厅。突然,万里晴空乌云滚滚,狂风暴雨呼啸而至,室内祭器翻到,宫廷房瓦被掀起。众人大惊失色,四散奔

7、逃。晋平公也吓得趴在廊柱下,慌忙喊道:“赶快停止演奏”师旷便停了下来。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在场者无不惊叹师旷的琴艺: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故事中具有太多的想象,神秘末测。推荐精选三、文士琴乐随着社会的转型,西周的乐教传统逐渐转化,但旨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乐教精神,被新兴的文士阶层所传承并广泛推崇。古琴从上古时期巫师手中的“法器”,日渐演变成文士阶层修身养性的“法器”。至春秋战国时期,古琴逐渐成为贵族和士人家中的必备品,形成了“士无故不撤琴瑟”的繁盛局面。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并占有重要地位。如诗经中“我有嘉宾,古瑟古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而余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更是脍

8、炙人口了。推荐精选有琴书云:古琴的和谐之音能使人身心相安,身心相安则德性善。在古代社会里它不仅是文人心情的一种乐器。也是人格和情操的象征,所以无论游山观水,还是寻师访友,皆喜随身携带,须臾不离.古琴虽然是件乐器,但它在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意义上已远远超过其乐器本身,而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人文精神。进入到超功利的艺术审美境界。因之将自己的人生境遇、内心感受、心性品格、审美情趣、修身养性、宣和情志等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著之于琴,以抒其意,产生了“畅”(美畅其道,如,)、“操”(坚守贞操,如、)“引”(进往修业,如)、“弄”(抒情写意,如:)等琴乐体裁。对中国的诗、书、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之被列为“四艺之首

9、”。白居易有诗云:“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历代文人的思想精华都汇集于大量的琴乐理论中,使琴的演奏技巧和理论水平高度完善,形成了“琴器琴曲琴艺琴学琴道琴人”自成体系的整体结构。古琴,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品格的代表和象征,琴器本身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可以从古琴的形制,琴德和琴曲来知古琴艺术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四、古谱传韵古琴的曲谱,相对其他乐谱来说。是非常独特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减字谱”。是用文字来说明指法、音位,弦序等演奏技法。钢琴采用的五线谱是严格的音阶谱。一般来讲,五线谱规定绝对音商,音长,对旋律进行绝对限制,而减字谱正好相反。它是规定用何种手法弹奏而对旋律运行不做

10、绝对固定,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柔性结构,表现空间很大。原始形态的琴谱,是用文字记叙音和技法。一首很小的曲子,会写成一个长卷。琴人如果视谱弹琴,则会“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同时也很难想象如果无人从旁协助移动长长的谱卷,就很难做到视谱演奏的完整性。因此,也有人认为,文字谱是为了记录琴曲,而非用作弹奏依据。也就是说先有曲而后有谱。现存的惟一文字谱,是唐初手抄卷褐石调幽兰,此曲传自南朝丘明,现存于日本国立博物馆。(影象资料)推荐精选九传承有待历代琴人,不乏圣贤,哲士,英雄,文豪,伟人.现仅列举一些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琴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一位造诣极高的琴家。他一生刻苦习琴,并创作琴曲,为后世树立了光

11、辉榜样。还有荀子、庄子、列子、司马相如、班固、蔡邕父女、诸葛亮、周瑜、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沈括、朱熹、岳飞、文天祥、耶律楚材、谭嗣同、蔡锷等。琴人是古琴艺术的主体,是琴文化的体现者与传承者。现代著名琴人有管平湖先生,查阜西先生,吴景略先生,顾梅羹先生等。这些古琴前辈对琴学的贡献卓越,对后世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古琴本身虽然是件乐器,但它在中国历史及文化的意义上却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在漫长的文化长河中,“琴”始终存在于文人雅士阶层,成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因之也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对它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我们并不讳言,中国古琴确有心

12、仪阳春白雪,身远下里巴人的倾向。比如现在我们要说:通俗流行音乐可能大家都知道,而你要说幽兰大胡笳知道的人就很少。如何拯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将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古琴文化遗产由“物质”与“非物质”组成,前者指琴器、琴谱、琴书,后者主要是琴人。物质部分固然重要,而非物质部分随着岁月的流逝,前辈琴人年事增高,往往艺随人去,起保护与拯救是非常迫切和困难的。古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大学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对此岂可茫然不识,冷然疏离?你可以不用学一首阳春白雪,高山流水,但不能不去了解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古琴,不能不去了解古琴所蕴涵着的深沉的文化韵味。虽然古琴的演奏习惯与现时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然而它毕竟是件乐器,它既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又有着与其它乐器一样的规律。我们在尊重其特殊性的同时,还要带它走出小天地,面向大社会,将其展示与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让神秘美妙的古韵感动更多现代人的心灵。推荐精选参考文献:1李旭,现代艺术设计丛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梁国楹,王守栋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人民出版社 20113张英,金舒年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