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4562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学设计[292].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品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

2、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2

3、教师补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2、文体及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三、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生字注音2、重点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四、朗读课文1.个别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

4、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3、结构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分两层: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六、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

5、舟”,点明题目。(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大苏泛赤壁2.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

6、核心。(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3、分析讨论第三、四段(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

7、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

8、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居左者:仰面啸呼(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4、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3、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9、。(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七、熟读课文八、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2、熟读并背诵全文板书设计: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二、具体介绍核舟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奇巧船背-题刻及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