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045437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儋州市光村中心校:沈加山 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巧妙的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有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是营造和谐、愉快、充满求知欲和激情的氛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虽然提问有这么多的作用,但也总不能把提问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否则就形成满堂问这样只能给课堂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提问应做到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阶段性发展水平的需求。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和学习别人已得到的经验,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略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好语文教学角色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

2、远远流长”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十分强调疑对于启迪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总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员、”“司令员,”习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中,由原来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像书呆子似的听转化为教师满堂问学生答。一堂课下来感到又单调没味道,什么也没有记下。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提问得成功与失败、效益的大小,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质量。而问题的设计质量又与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转变教学角色和行为,首先要做到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风趣幽默,为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受学生欢迎接受的老师。而不是过去那种高高

3、在上的“指挥员、司令员。”只有这样学生就会亲近你,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会专心学,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也很乐意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究。如何转变教师角色?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为我们教师提出了这样宝贵的建议。本人摘录与广大同仁参考:一、铃声未落前进教室。二、进入教室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神抖擞。三、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和差的学生。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要多变: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上课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尽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五、课间尽可能和学生在一起玩,六、肚子里多几个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于永正老师提得好,为我们指明了转变角色的方向咱们,教

4、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促进者。所以我们教师度要扮好自己的角色,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二、问题的提出奇心、求知欲和活跃的思维。那怎样的时、适量、富有启发性。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提要适。 适度就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适好问才算是适度呢?对此,教师的提问要做精心充分准备,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既不显而易见,也不能高深莫测,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如教学凡卡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浏览一遍,因课文内容挺多,浏览过后学生正处于朦胧状态中:“这篇课文很长,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儿学起?”此时抓住学生求知欲的心理,需要为学生穿针引线,于是适时提出问题:一、小凡卡的身世怎样?凡卡

5、是怎样的孩子?二、凡卡在鞋铺当学徒生活过得怎样?三、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这样设疑,学生阅读情绪高涨,纷纷埋头主动积极地边读边思边画。适度地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潜能。三、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方法虽层出不穷,但最能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就是启发式。一篇课文,学生也能读懂大概的内容,但是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刻,学生也许未能领会。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对隐藏在字面背后深奥的含义必须给学生巧妙点拨和引导,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如在教学穷人这课时,当渔夫要桑娜

6、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时,“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这时桑娜会不激动呢?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吗?反而会一动不动呢?”设置矛盾且富有启发性的悬念,让学生研究交流讨论,结果他们分析出“因为桑娜已经把孩子抱过来了,感到自己做得很好。”“桑娜原以为丈夫会骂她、揍她,但没想到丈夫会是这样做,所以感到很惊讶,就呆住了。”“桑娜被渔夫的善良深深感动着。”“桑娜想到了家里又添了两口,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过呢?”“桑娜似乎一时没听懂渔夫的话,没转过身来。”通过设计这样的悬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文字背后含义的领会和对人物品质的感受。恐怕这些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做得到。四、让提问在等待中静静开花: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7、。”课堂上的提问也往往有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每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较好的一小部分学生,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积极的反应,此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说出答案为最终目的。就急于引导点拨、急于暗示。可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学生的深思熟虑,冷静的思考而答出来的。而不是走过场似的一呼而应。每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设计的主线不符合时,教师又急了,赶紧打住学生的发言,恐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了,又怕耽误了授课时间,不能按时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就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而忽略学生读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先听学生把话说完,

8、然后从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因势利导。每当学生的回答符合问题要求时,教师过早地给它一锤定音的评价,这就束缚其他学生的思维,容易让其他学生认为“我的回答与他的不一样了,老师既然肯定他的回答,我的肯定不对了。”于是其他学生就不敢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挫伤了学生的思维和发言的积极性。因此不要过早地总结或肯定学生的回答,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发言的空间。比如:“某某学生是这样想的,请问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或建议吗?”这一等待学生就会相互启发交流,畅所欲言。学生的个性思维就会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有时等待也是一种美,因为合理的等待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且会激发更多学生去寻找答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精心的设计问题并“善”问。就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