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044773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方法不同文体、类型的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集中复习训练阶段,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

2、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例如:“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段中画横线句的含义。”画线句“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有趣;再联系上文,“有人看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不难理解它的真实意思: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必要特意拜访作者。(2007年河北中考议论文阅读谈“忍”)(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

3、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另外,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如: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

4、物或作者的感情)。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3、语言连贯题。常见的题型有:在文段中填补句子;调整句子顺序等。(1)填补句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或是结尾总结句;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叙述角度上、用语形式上、句式结构上、语气情调上、要保持一致。(2)调整句序,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空间方位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4、给文段划分结

5、构层次的常用方法。(1)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2)议论文,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和议论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过渡词句。(3)说明文,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紧扣表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和提炼中心。(1)概括主要内容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6、。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文章议论的问题及其作者的观点。(2)概括段意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没有现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若有主次,就选主舍次,若是并列,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来。抓文段的强调点。特别是小说、散文等,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作者强调突出的内

7、容、感情,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表达出来。(3)提炼中心思想一般是就记叙文来说的。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朱自清的背影篇首“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了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又与结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遥相呼应,怀念父亲的主旨清晰可见。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

8、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和送行的过程,则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文中几个并列材料的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中心。就说明文来说,在概括各段大意(中心句)的基础上归纳出主旨,是常用的方法。议论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观点,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陈述句,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它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注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6、关于标题(1)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

9、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2)题目的作用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议论文

10、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7、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2)社会环境(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8、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3)分

11、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二、 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

12、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例如:2新集中学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三、 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

13、(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例如: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四、 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不能;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

14、义;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例如: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五、 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例如: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

15、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六、 进入角色法 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复习指南考试说明中指出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例如:河北省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