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438475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科学基础实验A指导书(06材料).doc(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2006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适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2009.42目 录实验一 晶体对称要素,晶族和晶系3实验二 最紧密堆积原理及典型化合物晶体的结构分析4实验三 泥浆-电位的测定7实验四 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11实验五 无机材料力学性能测定12实验六 材料热膨胀系数测定20实验七 差热热重分析24实验八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27实验九 显微镜的使用与晶体结构观察30实验十 材料密度测定33实验十一 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与分析35实验十二 红外光谱测定与分析36实验十三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测定39实验十四 玻璃内应力的测定41实验十五 粉体粒度测定43实验一 晶体对称要

2、素,晶族和晶系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对称的概念及对称操作;2掌握在晶体模型上寻找对称要素的基本方法;3根据对称特征划分晶族、晶系,掌握各晶系的对称特点。二、实验原理1用镜像反映的对称操作寻找对称面,下列平面可能是对称面:(1)垂直平分晶棱的平面;(2)通过晶棱的平面。 观察上述平面是否把晶体分为互成镜像反映的两个相等部分,如果是,则为对称面,否则不是,对称面用“P”表示如有5个对称面则写为5P。2用旋转的对称操作寻找对称轴,下列的直线可能是对称轴:(1)通过晶棱中点的直线,可能是L2; (2)通过晶面中心的直线,可能是L2、L3、L4、L6;(3)通过顶点的直线,可能是L2、L3、L4、L6。

3、将晶体围绕上述直线旋转,如相同的面、棱、角重复出现,则该直线为一对称轴。图形重复的次数,就是该对称轴的轴次。n360/,n轴次,基转角,把相同轴次的对称轴合在一起,例如有4个二次对称铀,则记为4L2。当某一对称轴可以是几种轴次时,应取最高轴次,例如同时为L3、L6,应取L6。3观察所有晶面是否为两两平行且同形等大,如果是,就有对称中心;否则无对称中心。对称中心用“C”表示。4用“旋转+反伸”的对称操作寻找旋转反伸轴。晶体上或模型上有Li4或Li6存在时,往往有L2(与Li4重合)与L3(与Li6重合)存在,同时在晶体上还会有晶棱、顶点上下交错分布的现象。因此确定Li4、Li6的具体方法如下:(

4、1)找出晶体上的L2或L3并放在直立位置;(2)旋转晶体,观察其面、棱、点有无上下交错现象,如有并垂直此直线且没有对称面,则此直线可能是Li4或Li6;(3)通过晶体中心,垂直该直线作一假想平面; (4)在晶体上半部,认定一个晶面(或晶棱),将晶体围绕该面(或直线)旋转90或60,并假想上述认定的晶面(或晶棱)仍留在原来的位置,则在其下部有一晶面(或晶棱)与之成镜像反映,则此直线为Li4或Li6。三、仪器设备木制晶体模型,每晶系一个单形或聚形,四方四面体,三方柱。四、实验内容1在模型上找出全部的对称要素。2确定晶体的对称型 按上述方法找出晶体的全部对称要素后,将它们依照从左到右先写对称轴(轴次

5、由高到低),再写对称面,最后写对称中心的顺序书写下来,即为该晶体的对称型。然后,再将所确定的对称型与晶体分类简表中32种对称型对照,若有不符,则需检查所找的对称要素有无遗漏或重复,重新确定对称型,直至正确为止。3划分晶族、晶系在模型上找出全部对称要素后,根据对称特点,确定其晶族、晶系。五、结果处理与分析整理上述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列表加以分析。1. 立方晶系和斜方(正交)晶系各属于哪个晶族?都分别有几种布拉维格子?请分别指出是哪几个? 2. 图示立方晶系的布拉维格子思考题1.什么是晶体对称性?2.三方柱晶体为什么属于六方晶系? 对称型L3P、L33L24P属何晶系?为什么?3.如何在晶体模型上正确

6、而迅速地找出全部对称要素?实验二 最紧密堆积原理及典型化合物晶体的结构分析一、实验目的1. 建立晶体结构的立体概念;2. 掌握晶体内部质点排列的基本方式;3. 深化对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概念的理解。二、实验原理晶体是质点(离子、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排列而构成的固体,质点之间靠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由于离子键,金属键和范德华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限制,因而在由这些键结合而成的晶体中,质点总是尽可能的互相靠近,形成最紧密堆积,以降低势能使晶体处于最稳定状态。这种紧密堆积结构,可以用等径圆球的堆积来表示,在这些作最紧密堆积的球体之间,还存在许多空隙,其中一种空隙是由四个球围成的,将这四个球的中心连

7、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四面体,因而称为四面体空隙;另一种空隙是由六个球围成的,将这六个球的中心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八面体,故称为八面体空隙,在离子晶体结构中,常常是阴离子按最紧密堆积排列,阳离子充填其中的八面体空隙和(或)四面体空隙。三、实验内容1. 六方最紧密堆积(Hexagonal closest packing,缩写为HCP) 取7个等径球体,放在一个平面上,是彼此尽量互相靠拢,作最紧密堆积排列,设这一层为A层,这时每个球周围有六个球围绕,并在球与球之间形成许多三角孔,其中一半三角孔的尖端指向上方,另一半指向下方。 继续堆积第二层(B层)时,可以放在图1中尖端向上的空隙上,也可以放在尖端向下

8、的空隙上,此时这两种放法的效果相同,都属于最紧密堆积。 第三层球的放法与第一层球的中心相对应,即重复第一层球的排列方式,按照ABAB的层序堆积,从中找出六方点阵(六方紧密堆积)。 B C 图1 球体在平面上的最紧密堆积 图2 六方紧密堆积 求出六方点阵中球体的个数,并计算出四面体空隙(Tetrahedral void)数,八面体空隙(Octahedral void)数。 计算六方点阵的空间的占有率。2. 立方最紧密堆积(Cubic closest packing,缩写为CCP) 同3.1.1项 同3.1.2项 将球体放在与第一层球中另外三个球相应孔位的上方(即如果第二层球放在第一层球中尖端向上

9、的三角的孔的上方,则第三层就放在尖端向下的三角孔上),使第三层球的放法既不同于第一层,也不同于第二层,而是处于交错位置,设其为C层。 使第四层球的排列方式与第一层球相重复,形成ABCABC的堆积方式,从中找出面心立方点阵阵胞。 图3 立方紧密堆积 计算面心立方点阵阵胞中球体的个数,并计算出四面体空隙数,八面体空隙数。 计算面心立方点阵的空间的占用率。3.观察下列典型化合物晶体的结构模型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食盐(NaCl)结构 氯化铯(CsCl)结构 闪锌矿(立方ZnS)结构 萤石(CaF2)结构 纤锌矿(六方ZnS)结构 金红石(TiO2)结构碘化镉(CdI2)结构 钙钛矿(CaTiO3)结构

10、对照模型说明上述晶体的结构类型 分别指出上述化合物晶体单位晶胞中的阴离子数,阳离子数及化合物的“分子个数”。 分别指出晶体结构中每种质点(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类型。 绘出上述晶体中(100)(010)(001)(110)及(111)面的质点排布。四、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目的?2. 实验原理?3. 完成实验内容1中的,部分内容;4. 完成实验内容2中的,部分内容;5. 完成实验内容3中, 萤石(CaF2)型 晶体和 钙钛矿(CaTiO3)型 晶体的,部分相关内容。实验三 泥浆-电位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泳法测定粘土泥浆-电位的操作方法;2验证粘土粒子的荷电性,观察粘土胶粒的电

11、泳现象;3掌握分析加入不同浓度的电解质对-电位的影响。二、实验原理粘土胶体系统的分散相为高度分散的粘土粒子都带有电荷,将胶体溶液放在直流电场中,就可以发现带电荷的胶粒所带电荷符号。当粘土胶粒分散在水中时,在胶体颗粒和液相的界面上就存在双电层结构。粘土粒子(胶核)对水化阳离子的吸附随粘土粒子与阳离子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外电场作用下,粘土粒子与一部分吸附牢固的水化阳离子一起移动。这部分水化阳离子膜称为吸附层。而另一部分水化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则向相反方向移动,这部分称为扩散层。吸附层与扩散层各带相反电荷,相对移动时两者之间存在着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称动电位或-电位。即当胶粒对均匀的液相介质作

12、相对移动时,所测出的电位差为动电位或-电位。而粘土粒子表面与扩散层之间的总电位差称为热力学电位,用E表示。显然|E|。(见图2.7-1) 影响粘土胶粒-电位的因素,主要是粘土本身的状况(结构、有机质的含量)、系统中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 加入适当浓度的电解质(Na2CO3或 Na2SiO3等),-电位随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浓度极小时,-电位是增加的,但是很快使-电位达到最高值。若继续提高电解质浓度,由于吸附层内阳离子增多,扩散层变薄,-电位降低。此时胶粒间斥力减小,泥浆失去稳定性,并引起聚沉。 粘土粒 吸附层 扩散层子表面 界面 界面A B C+ + + + + + + + + + + -

13、+ +- + +- + +- + +- + +- + + 吸附层吸附层扩散层E图 2.7-1 - 电位示意图-电位通常可以用电泳法或电渗法测量,本试验采用电泳法。电泳法为观察胶体溶液与辅助溶液界面在直流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借以测定胶体的-电位。因为此处界面的移动即是由于胶体在液体中移动所致。若实验测得在t秒内移动s厘米,则电泳速度(即迁移速度) 式中:H为平均电位梯度。 式中:V为所加电压,L为U形管内的导电距离。由于u已知,即可按公式计算-电位的数值 ( 绝对静电单位) 或 (伏) (2.7-1)式中:D是液体的介电常熟,是液体的粘度。 D20水 =81 20水 =0.01005 25水 =0.00894图2.7-2 电泳实验装置1-电源;2-直流稳压电源;3-注浆;4-铂电极;5-粘土泥浆;6-旋塞三、仪器设备YJ32-1型直流稳压电源,单盘电光分析天平,TN-100B型托盘式扭力天平,秒表,电泳管,量杯(100ml),烧杯(1000ml、200ml、100ml),玻璃搅拌棒,Na2CO3。实验装置如图2.7-2所示。四、实验操作1泥浆制备称取若干粘土加在盛有适量水(3倍于粘土)及磨球的球磨罐内,研磨24h以上即可制得泥浆。2泥浆-电位的测定先将水加入U形管至刻度至0.5mm处;再将泥浆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U形管内至刻度至5mm处(切勿使界面混浊);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