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43236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育研究.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A一、 简述题1.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内涵是什么?答:一是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二是改变学生思维表浅和定势的现象三是不同学生不同状态有生成的也许2.教学为什么要重心下移?教师重心下移有哪些困难?答: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学的“重心下移”,就是要把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放”的目的在于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使教学的重心从面向个别学生下移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有生成的也许,也才有也许从生成的资源中解读出学生的初始状态,在学生的这种初始状态的起点上促进变化,实现发展。一是改变个别学生“替

2、代思维”的现象二是改变学生思维表浅和定势的现象三是不同学生不同状态有生成的也许 3.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是什么?选择其中一条原则作说明。答:一要“读”学生,学生基础资源的开发-建立“具体个人”的意识二要“读”教材,教材资源的开发-建立“用好”教材的意识 ,三要定具体目的,从抽象目的向具体目的转换。“抽象目的”的具体形态:第一种形态,只关注教学认知方面的目的第二种形态,关注多方面但割裂式的目的第三种形态,空泛化和普适化的目的目的制定中的问题: (1)目的仅局限在认知,缺少学生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思考(2)目的制定抽象和笼统,缺少可测量目的的具体性思考(3)目的局限在一节课,缺少整体系列教学的连续性思考

3、(4)目的制定普适所有学生,缺少“度身定做”针对性思考(5)教师做为行为主体的表述方式,缺少学生主体的思考从“抽象目的”向“具体目的”转换: (1)拟定具体目的要有整体性规划-全程性目的分阶段设计(2)拟定具体目的要有连续性设计-阶段性目的递进式设计(3)拟定具体目的要有针对性思考-“度身定制”类目的设计四要开放和弹性,由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 ,由拟定性设计向也许性设计转换 ,由硬性的设计向弹性的设计转换。 4.评课的新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形成这样的评课文化?答:变公开课为研究课捉虫与“喔”效应 变“说课-听课-评课”为“听课-说课-评课”变“说”空洞、抽象的理论语汇为“说”实践后的体悟

4、 变表扬为对课中问题诊断和对行为背后的观念剖析实现言说与实践统一的途径形成新评课文化: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二、论述题1.举例说明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大问题的开放设计。 甲学生:36比20多1,362016这是两个数量直接在比大小答: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局限性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假如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假如想出一种方法, 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绪,扩大发展空间,挖

5、掘发明潜能,开发发明力。开放教学的内涵:在广度上的开放;在深度上的开放大问题的设计:开放性;真实性;挑战性举例四个方面设计开放性问题(1)条件开放: 例如:小林和小红共做了15朵红花,小林做了多少朵红花,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缺少条件,无从做起,但仔细分析,可得出:既然他们俩都做了红花,则每人至少做了一朵,又由于共做了15朵,说明一个人最多只能做14朵。于是问题转化为在自然数范围内,( )( )15来解决,得到14种也许的答案。 2、问题开放: 问题开放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如在学完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后,出示这样一些信息: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桶,高是24厘米,底

6、面直径是20厘米,让学生补充问题再解决: 做这个铁皮桶需要多少铁皮? 假如用这张铁皮做一个长20厘米,高15厘米,宽16米的铁皮箱够不够? 这个铁皮桶能装多少升的水? 要在整个铁皮桶侧设计一张广告话,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 假如每平方分米的铁皮7.8公斤,这些铁皮有多重? 不同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旧知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发明性。3、策略开放 策略开放是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例如:“鸡兔共有头18个,足60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每次我

7、采用古老的解法是假设这18只都是兔或都是鸡,思绪虽极巧,却总有些学生想不通:在教学中我从鸡有两只翅膀入手,假如鸡的翅膀也算脚,总共有多少只脚?18472(脚),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只有60只脚,应当有多少翅膀呢?726012(只)12只翅膀是多少只鸡?学生一下便明白6只鸡。借助这一生活经验化难为易,解决了问题。学生不久就接受了这类解题方法。 4、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是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在我教十一册教学中,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六年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这一问题抛出,刚开始学生想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仿佛又没有那么

8、简朴。通过一番议论与斟酌,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过来可以说20比36少16, 乙学生:36比20多4/5,我是这样想的,36比20多的部分占20的4/5,也就是说36比20多4/5;20比36少49,20比36少的部分占36的49,20比36少49; 丙学生:36比20多80,这是从百分率的角度提出的。 丁学生:老师,我发现了,4比5少多少,既可以是少具体的数量,也可以是少的分率或百分数。4比5少多少?简朴的问题也挺复杂。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的同时,我也达成自己的教学效果。2.教师为什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内在联系的结构加工?请举例说明。学习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其原有

9、的知识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利于保存和应用。特别是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就越容易提取出来,以适应新知的学习。 而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这些结构关系往往被“隐藏”起来。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他们所看到的是零碎的显性知识。因此,“教材知识”要变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加工”。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之前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结识。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结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因此,本课对“分数意义”的定位,一是要在学生原有初步结识的基础

10、上进行理性的概括。即理解“把单位1平均提成若干份,表达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来结识意义。由于这些在三年级已经重点学过了。假如再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这个上面,那就明显导致了课堂的浪费。二是要将“分数的意义”纳入整个“数的意义”的知识结构中。即数都是有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一”,而分数的计数单位是“分数单位”。所以,要重视“分数单位”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从而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结识。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模拟试卷B一、 简述题1. 判断课堂教学是否开放的标准是什么?答:判断标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本还是以学生为

11、本。假如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算开放的课堂教学。2.什么是基础性资源、互动性资源?两者是什么关系?答:基础性资源就是社会、学校、老师、课本等这些基础的教育教学资源。互动性资源就是网上的教学内容和其他可以互相交流的教育教学资源。基础性资源是互动性资源的来源,互动性资源是基础性资源的拓展和补充。3.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是什么?选择其中一条原则作说明。答:一要“读”学生,学生基础资源的开发建立“具体个人”的意识。二要“读”教材,教材资源的开发建立“用好”教材的意识。三要定具体目的,从抽象目的向具体目的转换。四要开放和弹性,由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

12、设计转换,由拟定性设计向也许性设计转换,由硬性设计向弹性设计转换。从抽象目的向具体目的转换:拟定具体目的要有整体规划全程性目的分阶段设计。拟定具体目的要有连续性设计阶段性目的递进式设计拟定具体目的要有针对性思考“度身定制”类目的设计。4. 何谓“研究课”?为什么要形成“研究课”的评课文化?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新授课为主,尚有复习课、练习课、讨论课、实验课、自习课等。研究课是指在区、县一级的学科教研活动中,由学科教研员和任课教师共同设计的一节课。由本地区、本学科所有任课教师,一起来听的课。研究课所研究的内容重要是教材、教法。本地区、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本学期的教学期间,向学科教研员提出,下学期要做一

13、节区级研究课,来和学科教师,共同探究某节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研员则按照教学进度,在设计下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时,依据就教学进度,适本地安排一个教研活动时间,来做这节研究课。在上区级研究课前2周开始,由准备讲区级研究课的教师,积极预约教研员,来听课指导。教研员来听课指导,一般需要有4次。第一次听课,帮助授课教师调整研究课的整体结构。第二次听课,找出研究课中也许出现的一些科学性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第三次听课,指出研究课中的低档错误。第四次听课,是要帮助授课教师找出本节课的特色来。通过学科教研员4次连续跟踪听课,这节区级研究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可以面向全区的学科教师,来讲授这节研究课了。

14、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是不允许听第二遍的。在预听的4次课中,应当是4个班的学生。 再加上听研究课的第五个班学生。假如让学生听第二遍、第三遍,。在上研究课时,这节课即使是“一呼百应”的“满堂红”的课,那也是不及格的课!由于,学生这一节课,什么都没有学到,即使是温故知新,也不行!由于这是一节新授课,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等于零。假如没有富余的班级学生,不能预听4次课时,学科教研员就只能听没有学生的课了。也就是听去掉学生活动时间的课,有人称之为“微格课”。45分钟的课,也许缩短为20分钟左右。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是有人却拿这样课,来进行教学评选,是不是很荒唐?当上完这节区级研究课

15、之后,所有学科教师,坐下来,一起来研究、讨论、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和授课教师采用的教法。由授课教师介绍本节课设计的初衷,修改经历,实行过程,即所谓课后的“说课”。如今,就有一些外行,又拿“说课”,来做教学大赛评选,这些所谓的评委,连这节课都没有听,就来对这节课进行“高端评价”?又是不是很荒唐呢?授课教师发言过后,大家发言。肯定成绩,指出问题,给出修改的建议和意见。不仅对于授课的教师,对所有听课、评课的教师,都是一个促进。研究课可以是遗憾课。不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完美无缺”!研究课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学的活动。朴实、真实,踏实的教学活动。但是,这样的区级研究课,如今,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等等,华而不实的东西。二、论述题1.课堂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展开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要形成互动生成的教学新格局?答:教与学是不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