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427418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住重点语句“咬文嚼字”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摘 要:语言品味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文字入手,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触摸文本,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熏陶。 关键词:语文品味 诵读法 比较法 语境法 体验法 导引法 语言品味的载体是文本。因为每个人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解读就是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一种体现与特征。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教学改革“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某些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一、

2、诵读法 对语言最直接、最基本、最简单的品味方法是诵读。而对文本进行解读则需要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内涵,在深邃的内涵中咀嚼和回味文字的独特魅力。学生应陶醉于作品之中,深入地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思考读,读出意境,读出思想,读出感悟。在诵读中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受,读出文本背后所隐藏着的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在讲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来贯串。首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出童话的味道,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句子进行朗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这种把读与品结合起来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运

3、用多样化的,如单独读、双人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交叉读等诵读形式,更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调子读出了旱灾爆发时令人震惊的感觉;读出了小姑娘心情的变化过程;领悟到了北斗星能指明方向,而小姑娘则给人们指明了心的方向;由爱家人到爱别人,由小爱到大爱、博爱,实现了爱的梯度;有了宗教情怀,爱心成了诺亚方舟,拯救了全人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理解了童话的想象力,读出了作品的思想。 二、比较法 对一切词语加深理解和进行思维的基础是比较。在诵读中对各种不同的词语进行深入比较,可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点,从而感受和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与精妙。 我在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为了更好地

4、引领学生感悟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和作者乐观积极的心态,我出示了一组对比句,请学生品味。原文: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改文: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学生通过比较品味,读出了原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紫藤萝的繁密茂盛,表现了生命的绵远长久。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通过比较揣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我曾参加过初中语文基本功比赛,比赛的课题是张羊羊的青菜。我在第一板块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再

5、次想起青菜的时候,我们都在聊着她这句中,能否把她改为它,如果不能,你读出了什么情怀?并从文中找出依据。”学生找到了“可青菜长大了也会开花就没了兴致。”我用多媒体呈现此句,并将“兴致”去掉,要求学生填空,体会其作用。菜花是青菜的未来,作者不忍心吃掉菜花,体现了作者对菜花的爱与呵护,作者心存大善。第三节的前四行,作者把青菜称为米饭的“情人”“南方第一蔬”“所有南方人的记忆里,都有她的倩影”,这是作者对青菜的高度评价,可见喜爱之切。我用多媒体呈现“大头青”,引领学生体会“矮墩墩”“胖乎乎”“油亮油亮”“渗透”等词,活画出了大头青肥嫩、新鲜,带有当季独有的芳香、色泽与口感,这样的青菜,作者定会非常喜爱

6、。通过比较,学生不仅了解了青菜的前世,也读出了作者对青菜的喜爱、怜惜、呵护、怀想。 三、语境法 阅读教学的“根”应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内涵、感悟情感。在真切的体验和丰沛的感悟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在教青菜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我提问:“青菜的前世是鲜亮的,今生堪忧,来世如何呢?”我用多媒体呈现了这个问题。学生会找到第六节的末句及第七节中写到的农民及孩子的语句。我于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守旧”“憨厚”“餐霜饮露”,体会农民骨子里的质朴、憨厚,他们会顺应天时来种植庄稼,而不去喷洒农药。当作者有一天面对这样的蔬菜

7、、这样的农民时,一定会被这自然的回归所打动。未开化的小孩听到“青菜”时,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竟“欢跃”地“拍”,可见人的原初就与自然有着亲近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其中隐约闪现着的作者的理想与期待,呼唤着自然原初的回归。 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语言进行品味固然重要,但对整个文本的大语境也应重点关注。如我在教梁衡的夏一文时,让学生对“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中的“凝成”进行品味。有一名学生提出:“是否可把凝成换成变成?”一名学生认为:“用变成就可以了,它写出了从春天到夏天。”另一名学生反驳道:“这儿应该用凝成,因为凝成写出了从春天到夏天的变化过程。”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我发表了

8、自己的看法:“文中的用词都是作者精心锤炼的,是为中心服务的。凝成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春天到夏天的变化过程,更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植物蓬勃生长的过程,突出了夏天的热烈,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四、体验法 体验想象是我们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常用方法。对语言的感受过程就是体验,这种体验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以及生活情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日常交流中,很多人會因为他人的情感而产生共鸣,或者被他人的情感所影响和感染,体验也因此而形成。当我们阅读小说或看电视剧时,其中某些情节与我们自身的体验比较类似或有关联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内心的体验,并由此引发对自己人生的丰富联想和深刻感悟。情境

9、的熏陶是产生情感的载体之一,初中教材的一些课文,很多场景都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能见到的,甚至就是自己的生活场景,教师如果刻意用这种场景来引导学生去体验与想象,他们一定会体味和感受到语言独到的妙处。 2016年3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的教学实录及点评中,有这样一段语言品味的师生对话: 师:很好,“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个鱼游戏的场景你有没有见过? 生:(想了一下)家里的金鱼。 师:家里的是鲫鱼还是金鱼? 生:金鱼。 师:给大家描绘一下,家里的金鱼是怎样“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 生:我们家有个大大的鱼缸,长方体,水特别深,我在看电视的时候,鱼就靠在玻璃壁上,呆呆地看着我,我想鱼

10、看着我,我就过去跟它玩玩呗,我走过去的时候,鱼怕我,于是就跑进假山里的水草中,不见了! 师:跑了!大家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吗?有没有发现唐代的鱼跟今天的鱼一样的活泼可爱啊! 这样的语言品味能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自身体验融为一体,文中的情景,鱼的样子,一下子离学生很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五、导引法 如李毅教师在教再别康桥时,引领学生抓住意象体味诗人情感之后,又引入徐志摩的一段话:“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伴着音乐,学生读25节,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的起伏,体会诗人蜜甜、惆怅、哀愁的情感。又如在马说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韩愈写的文章像江上潮,浪推千里,具有浩荡气势之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学生从文中寻找到了体现“如潮”气势的语句,并加以朗读,体会作者“如潮”的感情。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能够初步地理解和鉴赏,以作品中的高尚情操来自觉熏陶、自觉思想,并促进个性发展,有效地丰富和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中徜徉,运用多种方法对语言文字咬一咬、嚼一嚼、品一品,使香醇浓郁的滋味从口角溢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