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042669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专项方案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学讲义专题三第课时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朱温废掉唐哀帝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深入发展、由民族政权对峙到国家统一和科技文化繁荣时期。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宋元总体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深入发展和巩固。其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置“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减弱宰相职权,深入加强皇权(2)元朝创建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1)南方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深入发展(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

2、坊”和“市”界限,纸币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空前水平(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和外传(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关键文学形式(4)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应市民生活风俗画第6课时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政治演变2.农业关键耕作方法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3.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科技成就;书画基础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4.王安石变法宋元时期政治学生用书P351中央(1)宋代:实施“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分别为“同平章事”(后曾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

3、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即管理财政三个部门,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2地方(1)宋代:实施路、州、县三级制;派文臣做地方官,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地方权力大大减弱。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2)元代:创建行省制度,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3.王安石变法(1)背景财政危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由此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再加上每十二个月交纳“岁币

4、”负担,使得北宋中期财政发生严重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停;辽宋战争和夏宋战争造成边境危机加深。“庆历新政”最终失败,未能处理北宋政府危机。条件: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2)方法类别内容具体方法富国之术均输法要求各地发运使就近采购政府所需物资市易法设市易务,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农田水利法激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使大量薄田变成良田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此法增加了财政收入强兵之术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人担任将官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晚上维持治安保

5、马法由农户代养官马。此法节省了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死亡率军器监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军器制造,依其精粗进行赏罚育才之术科举废除原来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学校改组太学,自编三经新义作为学生必读教材,也是科举考试依据(3)影响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剥削,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得到一定实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积贫”现象有所改善。扭转了西北边防长久以来屡战屡败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现象。(4)失败原因新法偏重于谋财,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实施也显得过于急进。守旧官僚群起反对。宋神宗变法态度不果断,最终动摇变法决心。图解历史 二府三司制误区警示 不能认为

6、行省制度只是地方上行政制度。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中央派出机构,替换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逐步成为固定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轻巧识记 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特点(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政治制度。(2)两个“趋势”:宰相制度改变,表现了君主专制不停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改变,表现了中央集权不停加强趋势。(3)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和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对当今社会全部相关键影响。尤其提醒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改革。改革阻力大,无法缓解当初社会

7、关键矛盾,最终失败。思维发散 宋代有很多看似矛盾地方,首先,宋代经济发达,税收大大增加,不过,财政却很困难;其次,军队众多、武器优异,不过,在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中却频频失败。这些矛盾只能从其政治体制特点上解释。误区警示 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区分唐代中书省职权是负责起草诏令,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二者虽名称相同,职权却相差很大。专题一从汉至元皇权和相权之争 史料研读史料(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和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问题史料反应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有何特点?解读抓关

8、键信息获结论由史料可知宋代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行政、军事、财政权力,相权被深入分割。史论拓展宋元时期对中央“三省制”发展三省制,不一样时期统治者全部做过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专题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和影响关键点拓展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自主权,中央和地方矛盾一直存在。(2)中央经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任免、考评,地方权力逐步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停发展完善过程(郡

9、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和维护地方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和完善,确保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发展。(3)中央集权过分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靠;地方没有对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实效。史料探究汉到元地方制度演变解读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1)史料信息表明汉武帝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步威胁中央集权现象,颁布了“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史料二

10、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和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2)史料信息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牵制,关键公文必需和通判连署才有效;宋代经过分割地方权力而强化中央集权,基础处理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问题。史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和全部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百

11、官志(3)史料信息说明元统一后地方上设行中书省,地方行政区划实施行省、路(州、府)、属州(属府)、属县四级制或省、州(路、府)、县三级制。(4)史料信息说明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中书省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史观连线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观理论】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通常规律科学。科学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通常方法论,是相关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科学,是无产阶级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其本身固有客观规律,含有辩证见解。关键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2、之间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是推进一切社会发展基础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础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明者。【史观利用】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唯物史观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辩证地分析和采取实事求是态度。应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审阅,对古代监察制度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看待。(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关键手段。(2)基于专制制度制约,实际

13、中监察工作往往因君主重视程度不一样,监察官员只对君主负责而忽略民意、君主难以直接统驭地方官员而监察不力等原因,造成其监察作用很有限。对点训练(湖北浠水联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是南宋人宋慈判案传奇小说。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她前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和宋慈“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有()参知政事全部察院御史台 刺史A BC D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可知,“提刑官”掌管刑狱,含有监察职能。四个小项中,全部察院、御史台和刺史全部含有该职能,参知政事掌管行政,和此无关,故答案应为,选B项。一、北宋二府三司制度和对地方控制加强1(高考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减弱,

14、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关键方法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选A。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关键有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故首先排除D项,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一项方法。设三司使和枢密院是北宋为制约宰相权力而采取方法,故排除B、C两项。宋初派文臣任知州,以预防地方武将专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2(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自主性逐步被减弱B国家行政权逐步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步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逐步被打破解析:选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趋势是中央政府权力不停加强,地方政府权力不停减弱;皇权不停加强,相权不停减弱以至最终被废除,故A项正确;从秦汉至宋元,除分裂时期外,国家行政大权一直掌握在君主手中,故B项错误;宰相逐步退出权力中心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秦朝郡县制打破了世卿世禄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3(高考海南卷)北宋早期,行使监察职能御史弹劾官员时极少包含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和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应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深入强化D监察官员和宰相权力基础对等解析:选C。题干关键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