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416382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介绍.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内容第一部分 课程及教学内容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 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自先秦至清代的诗歌散文。本课程以文体作为基本架构, 介绍诗、 词、 散曲、 古文、 骈文、 赋等文体的特制特征、 发展演变, 以及各种文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作品。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经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 把握各种文体发展演变的脉络线索, 加深对经典作家作品的理解, 提高文学素养, 并进而拓展学术视野, 培

2、养基本的研究能力。本课程课内学时90, 共5学分, 开设一个学期。二、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主要有: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等。三、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课程, 教学中应当注意: ( 一) 本课程是中国文学史的深化课程, 需要学生具有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对专科阶段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于一些毕业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专科学生, 要指导她们进行适当的复习; 对专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 则要求她们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必须补修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二)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各种

3、的文体知识、 发展演变及其代表作家、 作品, 关于这些内容的观点都是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品的阅读因而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督促学生阅读作品, 以加深她们对教材的理解。( 三) 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经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而不是机械接受教材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要引导她们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著作, 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四) 本课程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上,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鼓励学生学习写作古体诗词或者学术文章。( 五) 本课程运用了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

4、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特别是要重视文字教材。同时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 及时提出问题、 参与讨论、 寻求学习辅导资料,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 教学学习要求及层次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 掌握、 重点掌握。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 掌握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 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学习要求相对应,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分为三个层次: ( 一) 对于要求学生做了解的内容, 教学中只需做简要的介绍, 部分

5、内容能够要求学生自学; ( 二) 对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教学中需对教材作较为系统的讲授, 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 三) 对于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学中除了详细讲授教材内容外, 还可作适当的补充,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引导她们自己进行思考和分析。(注: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各章节的学习要求见第三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建议一、 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90, 建议如下分配: 序号章次学时数1绪论22第一章 诗、 骚传统53第二章 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84第三章 古诗105第四章 近体诗106第五章 词的体制与起源37第六章 唐宋小令88第七章 唐宋慢词99第八章 散曲4

6、10第九章 先秦两汉的诸子与历史散文1011第十章 唐前单篇散文212第十一章 唐宋八大家与唐宋古文1013第十二章 明清古文与小品文314第十三章 赋、 骈文与八股文6二、 多种教学媒体的总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媒体以文字教材为基础, 并在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主要有录像课程、 网络课程、 IP课网上辅导等。选择媒体形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特点, 从电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电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辅助学生自学,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也为那些有志参加本科学习的同学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帮助。( 一) 文字教材本课程以古代诗歌散

7、文( 暂定名, 中央电大出版社) 和古代诗歌散文作品导读( 暂定名, 中央电大出版社) 为基本文字教材。前者主要探讨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脉络及代表作品, 从而概括出其间的演进规律; 后者选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经典作品, 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使学生加深对前者的理解, 并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自身的文学素养。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 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 录像教材本课程的录像教材暂定20讲, 每讲50分钟, 由主讲教师比较全面系统地讲授教材, 突出教学重点内容、 经典作品和需要经过视频形式展示的内容。另外, 还将根据教学情况安排1-3次电视直播课堂, 介绍教学重点和学

8、习方法, 或开展期末复习指导。( 三) IP课IP课为重点辅导型, 暂定20讲。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 难点问题以及需要经过视频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 使学生经过视频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IP课件的内容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补充或删减。学生能够经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四) 网上辅导1在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辅导栏目定期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 代表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 供学生学习参考。2利用BBS讨论板组织学生和地方电大的老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网上讨论; 并进行网上答疑,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3经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

9、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附: 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教学媒体主要内容主要作用时间安排文字教材介绍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脉络、 解析代表作家作品选注经典作品, 提供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文学史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史基本知识的理解, 提高阅读欣赏能力18周录像教材系统讲授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20讲IP课重点掌握内容及需要经过视频形式展示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代表作家作品的理解20讲网上辅导教学文本、 讨论答疑提供辅导, 解答疑难灵活安排三、 教学环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自学、 面授辅导、 电视录像课、 形成性考核、 社会实践、 终结性考试几个方面。( 一) 自学自学是电大学生重要

10、的学习形式, 自学对于学生自律性有一定要求, 学生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保证必要的自学时间。自学的主要方式包括阅读文字教材、 网上学习、 完成作业与练习等, 自学的主要依据是文字教材、 网上文本和视频资源, 自学能够采取个人和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二) 面授辅导 本课要求各个教学点的辅导教师进行不少于15学时的面授辅导, 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 文字教材为依据, 采用讲解、 分析、 作业讲评等方式, 提示学习思路与方法、 讲解重难点问题、 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 指导社会实践等, 对学生的需求给予具体的帮助, 培养学生学习、 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收看电视录像课电视教学是广播

11、电视大学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课程电视课以精讲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为主, 并分析案例、 归纳重点、 提示学习方法等, 要求学生注意认真收看。( 四) 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巩固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本课程全国统一安排四次书面的形成性考核任务, 学生除完成规定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外, 在教材和网上将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学生可在当地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部分题目进行练习。( 五) 实践性教学本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特点突出, 每一章均涉及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作家作品艺术风格、 文学史演进规律等的实践应用, 经过实践领会相关理论, 使学生具备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基本特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丰富学生

12、的人生阅历, 巩固所学知识, 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 往往能够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实际应用能力, 是她们立足于社会的重要的资源。( 六) 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验收。本课程的考试以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 考核学生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结性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 统一评分标准、 统一考试时间。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 从辨体角度看古代诗文 中西文体的非对称性 古文、 骈文、 小品文之别 诗、 词、 曲之别 赋是文还是诗第一章 诗、 骚传统第一节 诗经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从诗经到嵇康的四

13、言诗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传统 第二节 屈原离骚及其它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离骚的抒情主人公 离骚的比兴与象征 从离骚到骚体赋 九章与九歌 宋玉的九辨与悲秋 其它署名宋玉的作品 屈原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教学要求: 了解: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从诗经到嵇康的四言诗。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从离骚到骚体赋; 宋玉的九辨与悲秋; 其它署名宋玉的作品。掌握: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传统。离骚的抒情主人公; 离骚的比兴与象征; 九章与九歌; 屈原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第二章 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第一节汉代乐府 乐府与乐府诗的搜集 汉乐

14、府诗的分类 陌上桑与焦仲卿妻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叙事诗的新发展 曹操的乐府诗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的吴歌与西曲 吴、 楚风情与水乡情调 西洲曲 北方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 木兰诗第三节唐代新乐府 杜甫等人的拟乐府诗: ”即事名篇, 无所依傍” 元白新乐府 新乐府的得失及其影响教学要求: 了解: 乐府与乐府诗的搜集; 汉乐府诗的分类。南朝的吴歌与西曲; 吴、 楚风情与水乡情调; 西洲曲; 北方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 木兰诗。元白新乐府; 新乐府的得失及其影响。掌握: 陌上桑与焦仲卿妻;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叙事诗的新发展; 曹操的乐府诗; 杜甫等人的拟乐府诗: ”即事名篇, 无所依傍”。第三章 古诗第一节 五古: 从古诗十九首到庾信 五言古诗的渊源与形成 古诗十九首与五古的体制特点 曹植: 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陆机、 潘岳与太康诗风 陶渊明和她的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沈约与永明体的兴起 谢朓、 阴铿、 何逊等人的五古 宫廷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宫体诗的兴起 庾信的五古及其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