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41352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课标高考总复习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地理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表中I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U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I/U的比值越靠近0.5,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越协调。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12题。年份19781982 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I(%)121421232524253133U(%)91013192426293540 I/U1.411.401.701.231.050.910.860.900.811.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是()A城市

2、化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B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直很低C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D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2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A加大了城市建设步伐B促进了新农村建设C加快了第一产业人口的职业转换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2016烟台模拟)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34题。3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4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A资源短缺 B劳动力短缺C环境质量下降 D农产品供应不足(2016唐山

3、模拟)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回答56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6%54.2%63.3%广东省17.6%23.6%55.1%66.2%5.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沿海沿边的区域条件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外企的迅速发展A B C D6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

4、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R值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特大城市2000年和2010年R值随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分布曲线。读图完成78题。7与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关系最小的因素是()A环境 B地租C交通 D技术8该特大城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整治城区河流,减少污水排放实行垃圾分类,化废为宝,综合利用使用无铅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动车A BC D9(2016德州模拟)下表是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比重构成表。读表可知,自1990年以来,该省()年份总产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5、第三产业(%)1990年2004736171999年1 0231945362008年6 11013.454.432.2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D环境承载力下降(2016南京模拟)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011题。10从图中可知,该地()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B城市化水平高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工业发达11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4年是改革开放3

6、6周年,有学者总结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三种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分别对应下面三幅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8分)(1)图a所示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8分)(2)图b所示地区与a、c两地相比较,促使该地区乡镇企业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区位优势条件是什么?(4分)(3)近年来,欧美国家多次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c地区商品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请结合意大利新兴工业发展经验,谈谈你对该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看法。(6分)(4)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10分)13长江三角洲和

7、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8分)(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2分)(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8分)(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8分)课下限时集训(四十四)1D2.D第1题,总体上,I/U的比值越来越靠近0.5,虽然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越来越协调。第2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限制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减缓了

8、城乡建设步伐和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3B4.C第3题,图示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从上到下依次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东北模式。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4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5D6.D第5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末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广东省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第6题,辽宁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9、广东省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它们的产业结构都有待进一步调整。7D8.A第7题,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说明在近郊区制造业布局密集,这主要是考虑到近郊区的地租较低,交通方便,对市中心环境影响小。第8题,是为了减轻水污染;是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9选A1990年以来,该省第一产业比重由47%一直降到13.4%;1999年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先升后降,其产值却是持续上升的;GDP产值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环境承载力应该上升。10C11.A第10题,对比两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一半以上,而产业结构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

10、业就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落后。第11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该区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值比重较低,说明农业落后。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并非只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12答案:(1)地处长江三角洲,工业基础好;濒临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受上海辐射影响;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水陆交通便利。(2)临近港澳,依托港澳引进外资和技术;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海外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3)重视团结协作,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信息,积极拓宽国际

11、市场。(4)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难提高;排放的废弃物较多;环境方面的投资过少,易产生污染,破坏农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较难形成规模效益等。13答案:(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并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合作等。(3)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