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409394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影响温静 杨假设欣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看,工艺美术史也是一部生产技术史,不同的制作技艺往往给工艺美术品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面貌。本文尤以漆器这一主要工艺美术门类为例,探究在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下的中国古代漆器艺术的嬗变。关键词:漆器 生产技术 髹饰一、“漆器与“髹饰漆器,即以大漆髹饰的器物。“髹饰一词最早见于周礼,“髹指古代用漆漆物,“饰那么有文饰之意。杨明在对髹饰录撰写的序言中对漆器的流变有了一个较为概括性的总结:“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周制于车,漆饰愈多焉。于弓之六材,亦不可阙,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

2、荣耀于文也。后王作祭器,尚之以着色涂金之文,雕镂玉珧之饰,所以增敬盛礼,而非如其漆城、其漆头也。然复用诸乐器,或用诸燕器,或用诸兵礼,或用诸文具,或用诸宫室,或用诸寿器,皆取其坚牢于质,取其荣耀于文。由此可见,漆古以有之,而成品的漆器那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1978年余姚县河姆渡村遗址发现大量木器。由于漆器易腐难存,因此出土的漆器很少,战国以后随着青铜器的衰落,轻巧的漆器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主要的日用器具。秦汉的“夹纻胎、“多子奁,唐朝的“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均折射出生产技术革新对漆器造型、用途、装饰等方面的影响,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都到达巅峰。在金属工艺飞速开展的背景下,至宋元明清时期,以“雕漆为

3、主,各种刀法应运而生,突破了汉代至唐代单髹平涂一统天下的格局,生产技术的突破,装饰技法的融合,不同的技法在不同的素地上变幻莫测,漆器艺术无论在装饰手法还是工艺技法都更加的丰富多样,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漆器艺术受生产技术的革新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性。二、生产技术的革新对漆器艺术的影响1.器物用途的改变髹饰录“质法第十七开篇写道:“棬榡,一名胚胎,一名器骨。“棬榡即为漆器的胎骨。漆器中出现的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胎骨是木胎,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涂有朱红色涂料的木碗,是的最早的木胎。木胎材质易取但较为笨重,且容易开裂。木胎无论“方器、“圆器,“皆要平正、轻薄,否那么布灰不厚。

4、布灰不厚,那么其器易败,且有露脉之病。因此,为杜绝“布灰不厚“开裂变形,在战国中晚期创造了“夹纻胎。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将最初的木胎(或泥胎)外糊裱麻布,待麻布干实后去除木胎,最后在麻布壳外髹漆。夹贮胎具有胎净体轻、光洁美观、不易变形和开裂等特点。西汉中期以后,因其轻便逐渐流行起来。至魏晋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夹纻胎又多用于制作佛像。以后的“夹纻(唐宋)、“脱活(元代)、“重布胎(明代)以及“脱胎(清乾隆至今)那么为不同时期麻布胎的相关名词。盐铁论散缺乏中说:“一杯倦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依赖于生产技术的精进,汉代的漆器无论规模化、精致化都堪称是我国漆器史上的一座顶峰,“多子奁便是其主要代表

5、。多子奁设计精巧,能在较大的容器里紧密放置多个小容器,不仅节省空间、携带方便,而且干净卫生,适用性很强,对现代设计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结合夹纻胎的广泛使用,汉代日用漆器逐渐脱离胎体笨重的状态,走入轻便灵活、精巧细致的胎骨漆器。2.装饰技法的改变(1)金属工艺的开展战国之前的漆器装饰多为“描漆,即设色画漆,色彩明快,繁满严密,效果强烈,偶见雕刻与绘画的结合,传统的镶嵌和贴金箔工艺此时绝少。战国中期金属冶炼开展迅猛,考工记中也曾记载炼制青铜合金的铜锡比例,称其“金有六其,不同配比的铜锡可以铸造不同属性的金属器具。金属工艺的蓬勃开展同样刺激手工业的开展,也为漆器艺术的进步奠定根底。西汉初期,出现大

6、量以锥刻(针刻)为主要装饰方式的漆器。这种直接在未干透的漆膜上篆刻图案的手法,很大程度上受生产工艺的制约,如铁器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假设在纹路内填上金箔,那么成为戗金。最早关于“戗金的记载见于陶宗仪的辍耕录:“嘉兴斜塘杨汇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划,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假设戗金那么调雌黄,假设戗银那么调韶粉,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隙。髹饰录“划第十一中也对戗金戗银做了简要描述:“金,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银,朱地黑质共可饰。细钩纤皴,运刀要流畅而忌结节。物象细钩之间,一一划刷丝为妙。又有用银者,为之银。對金银的运用还在

7、于将镂刻成图形的金银薄贴片贴附在装饰区,这种方法在汉代时称之为“金银薄贴花,唐代开展成为“金银平脱。同时,漆艺与金工相结合,一些漆器在器物腹部的位置上加环、足、辅首环衔等铜构件,漆器的实用性大大增强。秦汉时期,常用金、银、铜(常作鎏金处理)等材质的金属片包镶器物边缘,除了加固的功能以外,更表达装饰的意味。(2)玉石等材质的运用自秦汉以来,装饰方式逐渐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过渡,出现了直接粘贴于漆器外表的装饰物,装饰材料除金属、玻璃、象牙以外,玉石也得以广泛使用。汉代玉石镶嵌大多不做单独图案,而多为丰富色彩,增添华美视觉效果的作用。唐代开始,贝壳类装饰物颇为兴旺,称之为“螺钿,螺钿壳片取材于钿螺、老蚌

8、、车螫、玉珧等各种不同的贝壳,因贝壳本身有薄厚之分,因此螺钿漆器大致上可以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类。“壳者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以年代为界,唐代多为厚螺钿,明中叶以后薄螺钿那么非常普通。厚螺钿多用于填嵌家具及胎骨较厚的漆器,而轻巧薄胎的器物那么使用薄螺钿进行装饰。明清两代,一些较大的家具如漆案、琴桌、柜架等也都嵌有薄螺钿。(3)雕漆工艺的使用宋代刀法工艺的精进,使得雕漆自元代以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漆器。雕漆包括剔红、剔黑、剔黄、剔犀、剔彩等。其中,剔红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在髹饰录中那么将剔红等同于雕漆。髹饰录“雕镂第十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

9、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文者。其有象旁刀迹见黑线者,极精巧。又有黄锦者,黄地者似之。又矾胎者不堪用。杨明注曰:“藏锋清楚,运刀之通法;隐起圆润,压花之刀法;织细精致,锦纹之刻法;自宋元至国朝,皆用此法。可见,不同时期剔红的刻法不同、工艺不同,所呈现的器物效果也不尽相同。至于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均与剔红相同,漆色不同而己。2.制作工具的改变(1)油与漆的结合髹饰录乾集“利用第一第十六条中关于油与漆的记载:“露清,即罂子桐油。色随百花,滴沥后素。罂子桐油,即罂子桐树中的油,俗称桐油。坤集“质色第三中也写道:“油饰,即桐油调色也

10、。各色鲜明,复髹饰中之一奇也,然不宜黑。桐油是漆艺中不可缺少的油漆材料,但出现的时间较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荏油性浮,涂帛胜麻油。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江东以荏子为油,北土以大麻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假设其和漆,荏者为强。南宋程大昌演繁露:“桐子之可为油者,一名荏油。予在浙东,漆工称当用荏油。予问荏油何种,工不能知。取油视之,乃桐油也。从以上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桐油之前使用的是荏油,因工人不识,故后将桐油也认作荏油。所谓荏油,即苏子油,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一种涂料原料,自商代开始使用,魏晋南北朝以后,麻油和核桃油取而代之,北宋时配熟漆用清麻油,南宋景定时的杨祖云才开始用桐油。杨明在髹饰录

11、注解中写道:“此色漆那么殊鲜妍。然黑唯宜漆色,而白唯非油那么无应矣。“如天蓝、雪白、桃红那么漆所不相应也。古人画饰多用油,今见古祭器中有纯色油文者。白色、淡色以及一些鲜艳的颜色是没有方法用漆调制出来的,需用油来进行调和,可见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漆艺在色彩的表现上更加丰富,标志着我国最早的漆料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开展。(2)毛笔的使用战国秦汉时期,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线条粗细有当,流畅生动,毫不滞涩,随心所欲,这得益于秦代毛笔的革新。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这种改良,使毛笔笔头可以长时间保持圆润状态。东汉蔡邕在笔赋对毛笔选料、

12、制作、功能等作了简短评述。毛笔材质和构造的不断完善,使得线开始有了粗细曲直的丰富变化,平涂和勾线也有了较为复杂的结合,加速了漆艺的开展和成熟。髹饰录乾集“利用第一第二十三条中写道:“春媚,即漆画笔。有写象、细钩、游丝、打界、排头之等。化工装点,日悬彩云。这里“细钩、“游丝、“打界、“排头均为不同漆画笔。“细钩(笔)为勾勒用的漆画笔,相當于绘画用的勾筋笔;“游丝(笔)比细钩笔更纤细,相当于绘画用的红毛笔;“打界(笔)为画直线用的笔,又称打线笔,用纯狼毫制成,需将笔头压扁,并用血料粘牢固;“排头(笔)那么是将几支笔连缀成排,用以大面积绘制。结语漆器历经千年的开展,面貌已然不同往昔,这其中生产技术的开展功不可没。研究生产技术的革新,对于漆器变化的理解,以及对现有漆艺在设计上和制作上的改良,都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艺术设计系列教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2傅举有.描金银漆器中国漆器金银装饰工艺之五 J.紫禁城,2022(9).3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M.修订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3).4胡玉康.战国秦汉漆器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