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0406794 上传时间:2024-03-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引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三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

2、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 一、文化常识 1.了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字,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3、,元朝追封为“”。 2.孟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3.了解孟子思想 61548;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

4、,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61548;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61548;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5、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4.了解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 二、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孺子

6、()怵惕()恻隐() 内交()要誉()羞恶()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7、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不忍人: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

8、哪一个主张? 【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 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运:所以:乍: 孺子:怵惕:恻隐: 内交: 要誉:乡党: 非恶其声而然: 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

9、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是:之: 羞恶: 辞让:端: 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思考4】研读第四部分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之:四体:是:贼: 凡:若:始:然: 达:苟:9322;保: 特殊句式:

10、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61548;知识拓展: “之”的用法: 助词“的”。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 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思考5】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思考6】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7】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思考8】拓展阅读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11、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

12、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

13、想主张是? 四、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 五、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