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405907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波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绚烂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家立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骄傲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

2、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爱护单位和1000多件宝贵的出土文物,精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白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非常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起先运用制作精致的青铜器物品,依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

3、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推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自然屏障,也同时成为闻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斗争,史册中载有很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

4、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宝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宝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精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孟府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绚烂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

5、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致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觉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立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概壮丽,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记物。此塔由南

6、朝宋武帝刘裕建立。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高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立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高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

7、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探讨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丽。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

8、边悬崖绝壁中的自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闻,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旧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宝贵,郭沫若称其为不行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

9、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非常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巡游,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觉其从前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闻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痴迷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

10、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 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

11、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供应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不行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行小视。 三、名人辈出 纵观历史,马鞍山地区历代皆出名人与这片土地结缘,或在此建立奇功,或寄情山水,虽为客籍,但早已与

12、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主要名人有: (一)楚霸王叱咤风云。 2200多年前,项羽率8000精兵从采石渡江北上征战秦兵,创立霸业,后被刘邦挫败,南逃至乌江,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其先行渡江至东岸的乌骓马见主子身亡,即返身跃江,鞍鞯落地,留在江东。相传,今马鞍山即为项羽马鞍幻化。(二)周兴嗣朽撰千字文。 千字文是封建社会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的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启蒙教材,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者是梁武帝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当涂的周兴嗣。 (三)李太白魂系江东。 李白曾十多次驻足马鞍山,60多首诗文是诗人倾泻给马鞍山的一腔痴情。晚年,李白病逝当涂。李白是

13、我国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文化人,都会熟记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天上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等诗句,并从中受到最早的审美启迪。 (四)樊若水巧驾浮桥。 公元974年,江南进士樊若水经细心策划,仅用三天时间便在采石江面上建立了一座长达6000米的跨江浮桥。这是历史上真正的长江第一桥。宋军借此桥南下攻克金陵,俘获南唐皇帝李煜。(五)郭祥正诗风飘逸。 郭祥正,当涂青山人,北宋诗坛主将之一。郭诞生于官宦之家,十九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因性情耿介,刚直不阿,官场却屡屡受挫。郭诗作频出且有李白遗风,北宋诗坛主将梅尧臣称其为“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郭有青山集30卷存世。

14、 (六)虞允文智破金兵。 公元1161年,南宋江山飘摇欲坠。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在采石江边慰问士兵时,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临危不惧,亲自督战,智获全胜,使南宋转危为安,并持续百年之久。此战成为斗争史上1.8万与40万的悬殊取胜的千古佳话。 (七)陶主敬恪尽职守。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陶少时博览群书,为官恪尽职实,以政绩和品德服人,深得朱元璋赏识。陶曾为翰林院学士,负责议定礼制,终为江西参知政事,卒于任上,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陶著述颇丰,有周易集粹、陶学士集(20卷)存世。(八)邢子用“济美”故里。 邢珣,字子用,当涂人,明进士,官至江西右参政。邢因坚持正义,抨击权臣

15、巨珰恶举,终被罢官。邢回来乡里后,广置义田、赡养老人,致力于慈善事业,其子邢埴、邢址皆为进士,以清谦传世。为表彰邢氏父子济世美德,1573年当涂知府丁懋儒等人在大邢村建7米多高的牌楼式石坊“济美坊”,坊中心镌刻“恩荣”二字。 (九)萧云从画坛扬名。 萧云从,清初画家,姑孰画派始祖。萧云从以马鞍山、芜湖、繁昌三地沿江景点为描摹对象,画太平山水图43幅,此画是超凡的杰作,郑振铎称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国版画史图录。画家另有长达五丈的画归寓一元图,画上有马鞍山景观22处和自题诗24首。此画被人称为“极品”。 (十)徐文靖治学严谨。 徐文靖,清史学家,少年矢志治学,青年崭露头角,但一生与仕途无缘。晚年静居当涂故里潜心治学。徐敢于挑战前人,在历史学、地理学上多有建树,其竹书纪年统笺、禹贡会笺等四部著作被收四库全书。 (十一)黄左田勤政敏学。 黄钺,字左田,当涂人。清进士,官司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诗书画自成一体。谥号“勤敏”,以彰其勤政敏学。黄钺曾致力于书院与管理,创建芜湖中江书院,主管徽州紫阳书院、皖西六安书院、安庆敬敷书院,为安徽教化史上重要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