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405702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规划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

2、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实践上,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成为既陈旧又沉重的话题,不仅长期干扰阻挠教育改革的深化,影响素质教育的深

3、化和全面推进,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减负举步维艰,直到现在减负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我刚刚听说减负的时候很高兴,可是经历了以后,才知道其中的痛苦。减负一开始老师很烦恼,可是时间一久他们想明白了,我们就开始了痛苦生活。作业晚上的减了一小点,课堂上却以减负的方式来加大作业量,现在每天2张卷纸以上。白天现在还要排练六一节目,中午不能休息,回到家作业一大堆。给你看看我今晚的作业:语文:1.600字作文一篇2.翻译文言文(文言文就有400字,翻译出来吓死人的多)3.背诵课文;英语:抄50个单词,每个5遍加中文,卷纸一张;数学:卷纸一张,复习1

4、3章明天考试。我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基本上在学校做的),知道有多痛苦了吧!我每天起码12:30睡,我还要复习才能维持我的“尖子”的称呼!什么叫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为“三超”:“超标”教学内容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超量”课程多、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超时”延长实习时间,加课、补课、不按时放学,双休日补课。学生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过多超过了学生的可能。课业负担过重实质上应该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单调、沉闷、枯燥的,他们得到的不是自主得到知识、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而是厌烦,是一种不愿意忍受的情感体验;第二、这种学习过程持续时间长,学生投入精力过多,超出了他们心理生理

5、上的正常承受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包括来自学习竞争者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和升学的压力,这些压力具有单一性,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得不到一定的满足,也往往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就成为心理负担。在这样的心理生理负担情况下学生还有可能思考问题反思自身的学习吗?不可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当学习成为一种单调、沉闷、枯燥的活动时,怎么有可能去思考去拓展去创新呢?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全阻断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可能。二、历来减负的努力1955年教育部就已就学生的减负发过文件。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

6、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全日制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规定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1999年教育部委托京、津、沪、河北、辽宁五省市就中小学课业负担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得出这样几

7、个结论:“书包越来越重,学生肩上背重负;学习时间过长,不少学生睡眠不足,视力下降;各种名目的奥校、课外补习班使部分学生不堪重负;考试频繁,学生压力大。”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教育部门就中小学减负问题发布的第49道文件或者说命令,这一年被视为中小学生的“减负年”,减负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反复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说明了对此问题的重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不同时也反映出问题的严重和对问题的无奈吗?到了新世纪,问题怎么样了呢?人们研究的结论是:现在全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普遍存在,从统计

8、数据看,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在75%以上,因此,总的判断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无奈。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重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年,“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群众反映最多的三个问题之一,新的研究指出: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的是学校在加班;而在城市,更多的是家长、社会在加班。在城市,小学生负担是最重的。三、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原因分析(一)价

9、值观问题1功利主义伦理价值观(把考分作为评价标准),考分决定了能不能考上大学,由于有这样一个价值目标,就产生了为分数不惜一切代价的学习态度,在行为上现为不择手段,甚至不顾自己的长远利益,远期利益,不惜付出身心健康为代价。2“不吃苦不能成人”的传统。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加重学生负担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不能承受重负就被指责为不求上进,老师不对学生加重学业负担就被指责为不负责任。(二)教育自身问题。教育本来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应该以社会需求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标准。而在现实中,我们的评价被直接效果的升学考试作为标准。(三)经济问题当应试成为教育目标,在考试中追求高分为最大的功利

10、价值的时候,当学校采取低效率高消耗的过程来促进学习的时候,课后补课、假期补习、专家讲座、暑期讲座、练习题、考试题、模拟题、题库、题海等出版物大行其事。补习班和补习出版物都已经形成产业,而与其相呼应的就是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四、课业负担的“度”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学生的学习所必需的,完全没有负担就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负担是不可能消除的,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理性的减轻负担,并寻求负担合理化这样一种态度。所以“减负”所指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所有的课业负担。什么叫做过重,必然有个“度”才行。度从哪里来呢?应该从教学目标中来,能够促使学生经过努力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就是适度教学。

11、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度和教学活动的度。对于新课程来说,教学内容的度是有文件表述的,那就是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论上说,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是适度的教学,但是在实践上,由于课程标准需要适合于全国的各个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表述也就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对它的要求可以作各种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课程标准提供的“度”比较宽泛以满足全国的需要。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编订出本地区适用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或者“学科评价标准”,以此来规定教学的度。在标准的规范下,能有效地避免过度教学和相反的教学不足的问题。有的地区已经编订出自己的“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或者“学科评价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规范,在实践中取得

12、引领适度教学的效果。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社会的管理和规范,对于减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价值观的改变或者教育是从行为矫正开始的,如果我们努力于规范教学,矫正过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而对引起负担过重的三个问题分别加以规范管理,就可以打断其恶性循环,逐渐矫正人们的价值观达到减负也就是适度教学的目的。全社会正努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五、减负存在的问题虽然各地都采取了措施,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理论上对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片喊打声,但是在实践中还在继续。尽管国家规定奥数与升学不能挂钩,但是奥数培训在全国各地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因为利益链问题。另外在一些地方,奥数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仍然在为家长出“作业”:家长应该给小学生陪读,指导学生做作业。而家长也乐于这么做,自主地加重学生的负担。另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