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403426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褪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杜燕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得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就能“显山显水”了。何为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课就是要“回归文本”,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文本,掌握朗读的技巧,理解语句的含义,深刻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应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课堂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现在一些语文教师对文本的

2、作用或价值认识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文本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走入了误区。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很少看到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是请学生在上面指指划划,有时羞羞答答,有时嘻嘻哈哈,还美其名曰:“让学生主宰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跟一些语文同行交流过,我们觉得眼下新教材使用中,虚的浮华的东西渗进课堂太多,实的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学生太少。说得公正客观一点,某些语文课堂“语文味”变了,它走了调,变了辙,甚至“语文味”没有了。那么回归文本后阅读教学中如何教出语文味呢?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一、 要引导学生

3、诵读课文,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古人云:“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这一层面的朗读应建立在读通的基础上,以理解感悟为手段,读悟相融,读中穿插体验、讨论,使学生能够内化作品的语言,并与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尽在其中,既落实语感积淀,又得到情感的升华。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在尽情地自由朗读中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自我展示中,有的学生先读再评点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有的学生先评点文段,再诵读;有的学生评点别

4、人读,然后自己读。在“读评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着心灵的碰撞,读者与读者之间也同样发生着心灵的碰撞。二、 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语言,就是在接受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从词句组合搭配,词句的韵律、节奏和气势,以及词句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方面获得全面的理解,是对语言艺术美的全面感知和体验。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如必修三课文老王中,对语句“

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一词的品味。应引导学生先弄清“镶嵌”的本义:“把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或围在另一个物体的边缘”。(现代汉语词典)然后结合语境,联系前面“直僵僵”得出比喻义:“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器物一般,几乎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几乎完全失去了生命力”。正是该词十分恰当地揭示了老王临终前凭借着死了也要知恩图报的内心驱动力,凭借着生命的极限,奇迹般地走完了答谢杨绛一家的生命路程,这得需要何等的意志和决心!该词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老王的向善真诚之至,也可能恰恰是这一形象,使杨绛多年来心怀愧怍,而写下了这篇散文。由这个词的品味,学生更深地把握,了老王这一形象,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

6、对老王的情感,从而能更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三、 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法国文学家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文本言语不仅指“静态化”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包括隐含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隐喻、象征等等“动态存在”。因此阅读并不只是静态的文字感知与理解,而是文本与接受主体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探究文本,就

7、是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得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一、设法回避问题和打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本看似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的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有的同学发现了三点疑问:一:项伯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竟无半点怀疑?二、沛公是抄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路,连走带跑也要一两个小时,这期间项羽岂能在席间干等而不追问?三、刘邦逃宴借口是“如厕”,而张良的解释是“沛公不胜杯勺”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能否自圆其说?学生实际上指出了文本的三处漏洞,表现出了可贵的质疑精神,而这种质疑是以细读文本为前提的语文课堂要落实新课程目标,我们的语文要真正走在语文的路上,就得削枝强干,就得毫不犹豫地摈弃那些不是语文抑或远离语文的东西。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只有牢固树立语文学科意识,用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我们的语文才会走出荒芜的沙漠,而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世界的一方绿洲,精神世界的一片蓝天,心灵世界的一股清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