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390603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思想品德论文从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课堂细节城南镇岙环中学 张小键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品德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强调师生共同参与,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针对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提出从关注九零后学生的心理出发,倡导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融洽、信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架构起师生之间的桥梁,重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九零后 创设情境 架构桥梁 参与 实效性长久以来我们的广大教师在对青少年学

2、生的教育培养上都只看到了他们的可塑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是可以任由我们塑造的观念,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大教师经常这样教导学生:“你们就好像是一张白纸”然而并没有认真去研究这可塑性的程度及其发展的方向与空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项事业的大跨步前进,包括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三十年来的几代人之间是恍如隔世。而今,我们面对的这群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学生就是我们探讨已久的九零后的一代人。所谓教者,其第一要务就是要深入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九零后富有理想不甘于平凡;充满自信但较为

3、脆弱;喜欢学习但厌恶负担较重;主动使用媒介但容易失控;亲子关系缓和但沟通不畅;亲近教师但对教师要求偏高。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及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重点和突破口。我们的课前准备、我们的授课设计以及我们的课堂提问,还有我们的课后评价将都会变得非常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因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十年以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一直都围绕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展的,同样相信,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将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将侧重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和“在课堂中如何架构师生之间的桥梁”两方面加以阐述如何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4、的实效性。一、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活”起来,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既能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必将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收获,也能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启示,真正使教与学收到明显的效果。从一般上来讲,教材总是相对稳定的,而时代却是不断进步的,学生也是相应呈现动态的,不同时代的学生群体,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现阶段的九零后学生,他们的自我个性更加的张扬,但也不会盲目地反叛,有着比八零后更现实的价值观,这一代的孩子由于整个处于变革中的

5、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使他们普遍的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和技术时代的宠儿,他们甚至在某些领域比我们教师更加熟悉,嗅觉更加灵敏。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而且随着生活空间不断地扩大以及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判断上。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教师所要做就是如何使用最有效的手段调动起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课堂提问恰恰就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

6、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根据教材当中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以学生的社会生活或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真实的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进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拉近生硬的教材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结合九零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比如我们可以预设问题情境创设之后学生思维发散的广度和宽度,但是拉开空间并不等于没有一个标准,因此要求教师同时也必须能够预估到在这个问题情境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而如何才能

7、做到这些,只能基于一个根本点,那就是我们教师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必须有着足够充分的深入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的能够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去,甚至是他们的思维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当紧紧扣住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学习目的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就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敷衍塞责。优化课堂提问内容做到有效提问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尽量少问一些非此即彼的问题,要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因为他们富于理想、乐于探索,当然提问的内容也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符合他们的特点,但同时应当能在提问中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二、提问内容

8、要有趣味性,要有意味和吸引力,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到有趣、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提问内容要有整体性,能够组织起一连串的问题,架构成一个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内在联系密切的问题链,将整个课堂教学任务进行串联、前后贯通,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四、提问要适时、适量,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以朱熹言,“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通俗来讲就是能够吊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胃口,但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密度和频率,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不能完全由提问占据,否则将会使整个课堂陷入繁琐和

9、平庸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看似是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而实际上所有的功夫都是在课堂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备教材、教学方法,又要备足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实现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帮助,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以达到实效课堂的最终目的。二、 放下架子,走进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架构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成功的课堂教学的标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否已经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既定的任务,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的预期目标。而这一标准恰恰是被广大教师所忽视的,许多教师因此埋怨学生素质,埋怨学校制定的作息时间分

10、配给自己的课外辅导时间太少了,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循环:没有使绝大部分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努力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为部分同学进行辅导,名为补差,其实是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课外延续,学生的压力、负担随之加重,在四十五分钟课堂以外的更多时间学生是无法自由支配的,因此学生的厌师、厌学思想逐渐产生,师生关系开始出现紧张,这将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难以达成目的。谨记一点,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并且更应该是全体学生的,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而且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是进入课堂还是介入课堂,如果是后者的话,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师生关系并不是融洽的、和谐的、信任的,学生对于四

11、十五分钟课堂的态度更多的是会显得不配合、不积极、不主动,那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九零后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匮乏;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样充实;他们的社会阅历也因各类媒体的发展而并不逊色于我们教师;他们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是不可糊弄的;他们的家庭不乏言之凿凿的长辈,但他们始终觉得得不到理解与尊重;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张扬个性以及追求个性的发展一旦我们教师与他们拉开了距离,那么我们在课前所做的许多努力都将在课堂当中化为乌有。学生不是奴隶,也不是机器,他们有思想,那么我们就要会倾听,只有倾听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然而不少情况

12、是这样的,当学生面对疑问提出一个不相适宜的话题时,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就忽略了,很少真正去探究这个学生在想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在他心里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思维过程?他提出的话题难道真的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任何联系?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创新和锐气这些青少年应有的特点将会慢慢地远离他们,木讷的不仅是他们的言语,甚至会慢慢侵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因此教师不应该是生硬地介入课堂,而应该是以一个忘年朋友的身份进入课堂。首先我们应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语调愉悦,声音的亲切柔和,流露出的是真挚的感情,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语言要既风趣又质朴,富有幽默感、诙谐性的语

13、言能更博得学生的喜爱,而质朴的谈吐更显得教师的诚恳与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不哗众取宠,能够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语汇更要丰富,妙语横生,流畅自如,措辞清新,形容得当,足见教师不乏阅历和渊博的知识,这将使学生投来崇敬的目光。这即是教师所应追求的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合理身份,也是我们走进学生、进入课堂的通行证。其次我们应多用眼睛去看,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发现更多课堂中的信息,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手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交流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是举手提问时,我们应把目光移到他的身上,甚至是四目交汇,再加以适时的点头,这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将会给学生以更多的勇

14、气和信心。再次我们不应吝啬我们的面部表情以及我们的肢体语言,送上一个微笑、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赏与肯定,亦或是瞪大双眼表示惊讶,每个表情和动作都是我们给学生传达的信息,这些都是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同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使我们教师能够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们更可以打破常规,为何教室的课桌椅一定要是“秧田式”的排列,不妨采用环形排列或是分圈围坐的方式,这其实也是许多教师始终困扰的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喜爱、信赖、崇敬的教师是我们奋斗的方向。一座架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了下来,以平等的身份来到了学生中间,尊重学生的一切,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下足功夫,做好课前准备,创设合理、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参与的动机,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保证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新时代条件下的教育目标。参考文献:1、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2、教育的智慧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3、教育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9月4、百家教育学典论 孙培青、金林祥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