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039059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面》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面》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面》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面》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面》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面》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面》教学设计.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面教学设计安丰二中 刘小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生动地进行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征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外貌描写和作者感受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2、理解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地窖() 书脊() 赫()然 殷()勤鞠()躬懊()悔莽撞()清晰()踌躇() 摩挲() 颓()唐 抚摩()熏()黑 憎()恶揩()油陡()然虐()待

2、恣()情2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_。(2)鲁迅,原名人,是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和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_,散文集,散文诗集和大量的杂文集。3全文以空行的方式,自动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达方式各是什么?试着概括主要内容。【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先生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的思想也渗透其中了。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先阅读问题卡我来问

3、问你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2.梳理一下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4.了解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5.找出文中对鲁迅先生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作者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性格特征。6.从课文中找出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崇敬、爱戴鲁迅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其作用?自己也来问问:-生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先生,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投影了解背景: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

4、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听读: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的朗读一面)二、交流反馈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试着扼要地复述课文。这篇文章记了一件事:“我”在内山书店遇到鲁迅先生,先生赠书给“我”。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人物:一个普通公交车售

5、票员。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教师指导: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在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按照记叙的六要素来进行。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了解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从题目上透露出来。文章以“一面”为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一面”是“一面之交”的意思,作者通过“一面”表现鲁迅的精神和品质,同时表明

6、“一面”对“我”的影响。3.梳理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8)记叙“我”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况。第一层(12):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第三层(1838):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第二部分(3943):抒写“一面”对“我”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三、探究思考(教师指导: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提示: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

7、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2.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1)用笔在文中画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提示: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教师讲解: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近景: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教师讲解:鲁迅从店

8、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特写: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2)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时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起到了

9、丰满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内在精神的艺术效果。(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原句)。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提示:“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4)“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提示: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

10、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3.小结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

11、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四、作业1.抄写相关生字词。2.背诵“这件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到文末。3.搜集有关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第二部分)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已。3.阅读讨论。(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

12、”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讨论、小结: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

13、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归纳: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二、深入研讨(教师指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1.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明确:“小”是指这一面之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