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38678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总分:120分 时间:11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斟酌 (zhuo) 抽噎 (ye) 绰号(chuo) 与日具增 (ju)B. 遏制 (e) 差使 (chai) 累赘 (zui) 锲而不舍 (qi)C. 嗫嚅 (ru) 镂空 (lou) 酝酿 (niang) 忍俊不禁 (jin)D. 绽出 (dian) 伫立 (zhu) 憔悴 (cui) 销声匿迹 (xiao)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丈量奋斗者前进的进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_奋斗者成果的重

2、量;时间就像一条皮鞭,它能_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_我们加快前进的步伐。A. 称量 鞭策 激励 B. 称量 鞭挞 鼓励C. 测量 鞭挞 鼓励 D. 测量 鞭策 激励3修改下列病句。(每句1分,共2分) (1)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类的活动造成的。(2)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小区保安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4. 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细柳营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C诉衷情是陆游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3、。 D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饮酒。5.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虽然善于变化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骆驼祥子为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异化成鬼的罪恶。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美满家庭被高俅毁灭,本人也屡遭暗算,终于忍无可忍,百般无奈下,投奔梁山。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了愚昧迷信而又朴实善良的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在横线处补全诗句。(12分)(1)_,因人常热。 (2)邹忌修八尺有余,_。(3)官船来往乱如麻,_。

4、(4)_,匹马戍梁州。(5)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心在天山,_。 (7)何处望神州?_。(8)俗子胸襟谁识我?_。(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表现孙权年少有为,武功盖世的句子是_,_。(10)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_,_。7.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A. 篇首一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B从军之时是风华正茂,归来之日却已是皓首银发,几十年沙场奔

5、走岂不悲哉。C诗中“十五”“八十”可理解为实数,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目的是说从军之久。D. 本诗借景抒情,借老翁所见、所闻、所感,尽情抒写了士卒的悲凉凄楚之情。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

6、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纺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 康与之昨梦录)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缘溪行:_ (2)欲穷其林:_ (3)迫暮,与老人同出:_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7、B以耕以蚕 军细柳,以备胡(细柳营) C杨氏谢而从之 使宣叩头谢主 (强项令) D不可取食于人耳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翻译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_11、(甲)(乙)两文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3分)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试题(19分)薄暮下的刀锋(1)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斑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因为沉重,所

8、以不摇摆。他走得轻捷而无声,好像他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谦卑如夜行。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回头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2)我住的是一楼,很快就踅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3)拿出的是一大一小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4)他

9、便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电视里,正有一个喜看的剧目,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横竖不过是一把切菜刀,没必要这么讲究。”他还是酣然一笑,说:“这刀也一如人,都有不同的性子,您这把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蹦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四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脸红的应该

10、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5)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拭一拭,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漫长,烟火竟至断了数次。他那个不急不躁的样子,让我不禁自问: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6)这把刀终于磨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的光阴,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对不起,还是一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

11、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似乎怕我跟他争夺所属,他急切地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然后再点燃了他的烟袋,嘻嘻笑,竟至笑出了两缕口涎。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7)电视里的剧情虽然感人,但奇怪地,却没有了往日的吸引,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阳台上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嘴上的烟袋像个摆设。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再回去观剧,居然感到那里边的泪水与欢笑离人间烟火甚远,有些虚假,属于奢侈,属于有闲。(8)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便从冰箱里拿了两听可乐虽然知

12、道这样做有些居高临下,因而显得卑鄙,但还是这样走出门去。他果然不知所措,推拒时竟至把窄凳带翻了,“使不得,使不得!”我说:“您也别不好意思,我也是乡下人出身,依乡下的规矩,在手艺人干活的时候,应该有烟茶伺候。在城里混久了,连这最起码的规矩都给忘了,所以请您原谅。”(9)“瞧您说的,瞧您说的。”我矮下来的身姿果然平复了他心中的谦卑,他不再推辞。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一个字:贪。”(10)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抢菜刀,磨剪子来抢菜刀”(11

13、)邻人被惊动,纷纷探出窗,真有数人拿刀出户,匠人又有了新的商机。以为这正可以回报他的敬业,没想到他却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给人家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12)最先来到的是县一中教历史的张秉璋老师,他满脸疑惑,“怎么回事?”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唏嘘不止,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13)我回味着张先生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厚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14)我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