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38387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 养料 O2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

2、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树突突起 神经纤维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功能:传递神经冲动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4、 刺激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的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

5、体)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四、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

6、衡的调节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

7、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 激 下丘脑(枢纽)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垂体 ( 促进 ) (促进) (抑制) (抑制)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8、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五、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

9、胞 (发挥免疫 淋巴细胞 T细胞 作用细胞) 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

10、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7、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11、,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六、生长素的发现: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