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资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3831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1.书本知识点:一、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病毒属之。球菌:杆菌:螺旋状菌:二、细菌基本形态与排列状态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

2、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八”字状等。弧菌、螺旋菌三、细菌的特殊状态n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繁,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处于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仍具有毒性.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H7等。四、物质摄取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五、菌落 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六、细菌培养基及分类(一)、细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

3、营养物质。培养基制成后,通常都要经灭菌处理。(二)、分类、按营养组成的差异 1.基础培养基 : 基本营养成分 2.营养培养基 :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它营养物质,如葡萄 糖、血液、血清、生长因子等、按状态的差异1.固体培养基 : 1.5%2%琼脂,用于细菌分离纯化。 2.半固体培养基: 0.5%琼脂,作穿刺试验。3.液体培养 : 扩增纯培养的菌体。、按功能的差异1.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底物,观察细菌在其生长后分解底物如何,从而鉴别细菌。 2.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 3.厌氧培养基:专供厌氧菌的分离

4、、培养和鉴别用. 将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中培养,或者使培养基本身成为无氧的环境七、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一般情况下,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细菌并非以游离的单个菌体形式存在,而是以群落的形式出现,此种群落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生物被膜。八、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例如为了排除某些细菌如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的干扰,可通过无菌动物与这些细菌以外的正常菌群相联系培育SPF动物。九、灭菌 灭菌: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霉菌孢子的方法。十、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 :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

5、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 1.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 636530min 2.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 717215s 3.超高温巴氏消毒法 13212s 十一、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2)微生物的污染程度(3)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态(4)环境中有机物(5)温度、湿度、酸碱度(6)化学拮抗物十二、经典柯赫法则(1)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2) 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3) 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4) 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十三、细菌毒力的测定1.半数致死量(LD50) 是指能使接种的实

6、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2.半数感染量(ID50) 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十四、细菌的遗传变异 n 细菌的遗传:指亲代细菌与子代细菌的相似性,它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是各种细菌存在的根据。n 细菌的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细菌之间的不相似性,细菌得以发展进化。十五、毒力岛 毒力岛: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 。十六、基因转移供体细菌间接或直接地将部分遗传物质单向传递给受体细菌,从而导致受体细菌发生基因重组的现象称为基因转移。细菌的基因

7、转移主要形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和溶原性转换。十七、转化感受态及转导转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注:受体菌必须处于感受态才能转化 )感受态 :细胞生活周期中的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 两种类型:普遍性转导(任何)和局限性转导(特定,)。1.普遍性转导:被装入的DNA片段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 (完全转导,流产转导)2.局限性转导 :为噬菌体所介导的供体菌染色体上个别特定基因的转导 。(特异性转导)十八、溶源转换溶源转

8、换 :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寄主后,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寄主基因组中,寄主的性状发生变异。十九、病毒子病毒子:一个形态和结构上完整的病毒颗粒。二十、传染性核酸有些病毒去除囊膜和衣壳,裸露的DNA或RNA也能感染细胞,这样的核酸称为传染性核酸。二十一、病毒的复制1. 复制:病毒在活细胞内,以其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病毒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这种方式称为复制。2. 感染比:指在一个系统中,感染病毒的细胞数与细胞总数之比。3. 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和病毒蛋白合成,至释放出子代病毒的全过程,称为一个复制周期。4. 四个步骤:病毒的复制周期主要包括吸附和穿

9、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四个连续步骤。5. 隐蔽期: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后在一个断短的的时间内,病毒完全消失,甚至在细胞内也找不到。该感染的病毒颗粒,直到新的病毒子出现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为病毒复制的隐蔽期。6.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曲线。二十二、病毒的释放方式1. 绝大多数无囊膜病毒释放,一次同步,破坏宿主细胞膜,细胞迅速死亡。2. 绝大多数有囊膜病毒以出芽方式释出时包上细胞核膜或细胞膜而成为成熟病毒。逐个释出,非一次同步,细胞死亡缓慢。二十三、重配:对于分节段的RNA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的重组称为重配。二十四、细胞培养:细胞培

10、养是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乃至24个细胞团悬优点:n 每个细胞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易感性相等n 无个体差异,准确性和重复性好n 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n 细胞培养本身就能显示病毒的生长特征n 应用空斑技术可进行病毒的克隆化二十五、细胞的类型细胞的类型原代细胞: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使细胞分散而得到的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将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其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保持其二倍染色体数目的细胞,称为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系: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传代的细胞,大多数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二十六、细胞培养的方法1. 静置培养:实验室

11、常用。细胞悬液装瓶,5%CO2温箱静置培养,细胞沉降并贴附在玻面上生长分裂,最后长成单层。2. 旋转培养:大规模生产疫苗。细胞在玻瓶内生长时,玻瓶不断缓慢旋转,细胞贴附于玻瓶四周,长成单层。3. 悬浮培养4. 微载体培养二十七、细胞病变效应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CPE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圆缩,如痘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细胞聚合,如腺病毒;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如副粘病毒和疱疹病毒;有些病毒能形成包涵体。二十八、半数细胞感染量半数细胞感染量:能够使半数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量。用于判定病毒的毒力。二十九、空斑及包涵体空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粒子复制形成的,类似于细菌的菌落,

12、称为空斑形成单位(PFU)。病毒悬液中的感染性病毒量以每毫升含有的PFU来表示。 包涵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的呈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空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粒子复制形成的,类似于细菌的菌落,称为空斑形成单位(PFU)。三十. 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三十一. 转位因子转位因子:是细菌基因组中

13、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类独特的DNA片段。2、大题一.芽胞的特点(1)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的抵抗力。 (2)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3)芽胞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4)不是繁殖器官,一个芽孢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二.经典柯赫法则 (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2)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4)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三.细菌的毒力因素细菌的毒力因素毒素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侵袭力:定

14、殖-干扰宿主防御机制 -体内增殖-体内扩散四.双命名法所谓“双名法”就是每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应小字。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 五.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部及分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 2-4小时破坏差、60-80 30分钟破坏毒性作用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起休克,发热,等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抗原性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六. 革兰氏染色法基本步骤:(1)结晶紫初染(2)碘液媒染(3)95%乙醇脱色(4)沙黄复染基本原理G+ 菌: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石炭酸复红)复染后呈红色。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