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0382926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

2、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三、认识尺子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 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

3、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 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

4、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了用厘米测量,课后同学们认真实际感受一下1厘米的长度。七、作业。课本练习一第1、2题。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

5、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教学反思: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在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利用学生身体的一部分 让学生动起来,切身感受。进而详细交代了学习尺,反复实际感受1厘米的长度.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对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巩固。:/wjy第二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

6、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

7、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8、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9、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六、布置作业。课本练习一第3、4、5题。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教学反思: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尺,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建构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

10、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

11、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

12、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

13、法。 5、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 课本练习一第6、7、11题。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 直的 特点 两个端点 可测量教学反思:一、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