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382516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四十七代辉.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好语文,构建诗意的课堂 哈南岗四十七中学 代军辉人们都说语文是一首诗,那么语文课堂也应是诗的课堂。我欣赏语文的课堂是在课堂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魅力和活力,让我们不自觉的也沉浸其中。我自一直认为,一堂好课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课堂是孩子的,把课堂还给孩子。所以,评价一堂课不是评价老师在课堂里面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多么精彩,而最重要的是看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孩子们在课堂里是不是主动的、快乐的!语文学习的收获,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并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构建语文诗意的教育就要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

2、在反复中实践,在实践中反复。在实践中,我觉得构建诗意的课堂更要抓好几个点。一、抓准课标的培养点课标是我们教学的导航,正确把握课标教育的目标,熟识学段特点,才能把握初中语文的培养方向。(一)深入解读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目标。低学段的培养目标:(1)、掌握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2)、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培养学生语感。(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会圈点,能质疑,敢发言的习惯。高学段的培养目标:(1)、揣摩记叙文语

3、言的特点,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2)、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会评价说明文准确的语言。学习议论文,要掌握论点和论据及其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的议论方法,体会议论文准确、周密的语言。(3)、文言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精确的语言特色。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根据学段特点,寻找针对学生的培养点。关注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

4、: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认识到语文的综合实践性,并落实到具体的学段和课堂中。例如古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50篇(段),其中以古诗为主。在人教版12年级,共收录了48首古诗,大部分是以借景抒情为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首首古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仿佛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景图。这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美的教育,陶冶他们情操的一份很宝贵的教材。但是因为有些教师不重视,考的讲,不考就不讲。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

5、分离开来,这种教学不符合课标要求。而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储备不足,想象力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到疏远,不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古诗中所展现的深远意境。大多数同学只要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毫无感知。以人人熟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征蓬、归雁”的形象,也无法理解作者内心苦楚的深层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二)深入分析

6、学情,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篇课文总有一些生动形象的词句,师生抓住这些词句,仔细琢磨,品味其词句的生动、形象,使其蕴含的意蕴得以呈现,引起学生共鸣,促使学生接近、达到最近发展区。如正在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描绘那空灵澄澈的月色,运用精妙的词语把它写得神奇无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给人的感觉“如明月清风,亭亭玉女,薄纱轻绸,翩然起舞”。 结合学段培养目标学习朗读方法,我们可以指导朗读。同时出示(介绍)苏轼当时的处境,结合背景,反复诵读,加入自己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7、”,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学生试着读出作者的谪贬的悲凉境遇,读出作者欣喜与旷达的心胸。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同时,领略作者用词的形象美,体会词语的意蕴。二、抓好课文的切入点 ,给学生找好活 活动活动,有活才能动。给学生找活,给学生找好活,是课堂精彩的前提。学生手中要有“好活”,有兴趣才能深入。加强集体备课,深挖教材,对教材知识能灵活

8、运用,并领悟出文章的重点难点,预设出有梯度的问题,这就是给学生的活。问题的好坏决定孩子能否动起来,能否动的是否深入地前提。如答谢中书书在常规的授课之后,最后一问“山中宰相为什么能沉迷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资料,从作者的经历,喜好和社会的变迁来思考并自主与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相比较。从而更深的理解文章的主旨。苏轼聪颖好学,从小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苏轼仅二十一岁就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回乡奔丧,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在仕途上,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

9、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陶弘景则不然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但陶弘景委婉拒绝,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可见苏子有当世志,却难如愿,便借景抒怀;陶弘景仕途如意,可生性好松,自然而然渴望自然,遁迹自然。不用多讲,学生便能深入体会陶弘景陶醉于自然的满足与飘逸;苏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闲中见景的豁达。三、抓住动的过程中的点拨点抓好动的过程

10、,这是三维目标落实的重要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隐性的。抓好动,就要给学生充分动的时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能深入的读思、能整理清思路,为展示作铺垫。抓好动,就要注意对过程的观察,掌握学情。发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的障碍,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的争执。教师要深入辅导、加强点拨。这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如冬日看海人学生在思考为什么写看海人 “看海”还要写他“看灯”时发生障碍,教师及时点拨从而体会多角度人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作者的构思。教师多作指导,做好探究成果的整理、发布和交流工作。 抓好动,要抓好动态生成的整理与展示。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要整理学习成果。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调查

11、资料、图片等各种方式完成探究结果,并组织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和交流探究的成果,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胜利果实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展示、交流、整理中体验到快乐。体会到那种参与的、学习获取的、被肯认可的、乃至于被否定的快乐。四、抓好巩固拓展知识不是一次就全记住的,要反复抓;而且同一只是也不是只出现一次,要反复训练,在学习中总结规律。如古文译文规律:添字法, “高峰入云”(答谢中书书)可译为 “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换字法:“昂首观之”(童趣)中“昂首”就可换为“抬头”;引申法:运用词的引申义,“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中“与”原为“参与”这里引申为“欣赏”。 引导学

12、生在不断地学习中体会,总结规律努,力使译文达到信、达、雅。并不断地去运用,例如在学完了狼(第一则)时,继续学了狼(第二则),作业是延伸学习狼(第三则),采用的方法是“1、学习小组检查重点词语的落实,2、借助文言词典给文言文加注释,3、同学讨论教师点拨加注、诵读翻译”,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刻板了一点但很实在,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合作”,同时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在复习训练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是孩子的,所以无论课堂怎么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始终是我们理想的课堂。而大量的阅读才是学好语文的根,如果能够把这种诗意的种子播在更多的师生心中,让更多的孩子感受诗意、接受诗意的教育,拥有诗意的生活,不是也非常有意义吗?教改任重道远,语文更是责无旁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满怀激情和憧憬,执著地走在追逐诗意的路上,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希冀的桃花源,找寻到我们诗意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