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理论解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378524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理论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理论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理论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理论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文学理论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理论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理论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1论语的 兴、观、群、怨 说99兴、观、群、怨 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 想;观,就是说诗歌 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 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 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 评的一个标准, 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C统的形成。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论 语选录

2、 ) 2论语的 思无邪 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 无邪 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 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 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 乐曲,要中正平和,要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 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 应当做到委婉曲折, 而不要过于直露。 (参见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论语选录 )3论语诗可以怨 极其影响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 ”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 ,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

3、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 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 大雅 中桑柔、民劳等,都是 怨刺上政 的作品。 诗可以怨 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 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为我国古典诗歌 的批判 现实的优良传统。 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 例如屈原、 杜甫、白居 易等人都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 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现代的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 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 到了 诗 可以怨 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 诗可以怨 也

4、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论题。(参 /1 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论语选录 ) 4孟子的 以意逆志 说” ” 孟子的 以意逆志 和 知人论世 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 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 以意逆志 说。 所谓 以意逆志 ,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 者的作 品, 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 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 法解说诗 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 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 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

5、开文学批评和记录 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l文论精选 孟子选录 ) 5孟子的 知人论世 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 与作者为友, 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 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 为文学 作品的本来面目, 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 大抵是在此原 则

6、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II 选录 )6孟子的 知言养气 说999999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 知言养气 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 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 辞。这 里的 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 培养自己 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 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 广泛地引入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并引导作

7、家从 养气入手去指导 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ry7庄子的 虚静 说 虚静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 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 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自己的存在, 须在 绝学弃智 的基础上方可达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 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 艺术创到, 的认识, 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 造力才最为旺盛, 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 观照,致

8、的作品。 庄子的 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后世的文学家 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 庄子的 虚静 说的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庄子C选录 ) 8庄子的 物化 说 庄子的 物化说是与他的 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 进入 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 必须具备 虚静的精神状态, 这是能否 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 物化 的状态。 什么 是 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 进入虚静状态之后, 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 就会忘掉一切, 甚至忘了自己, 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 而达到认识上

9、的 大明 。 作为创作者来说, 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 (天)和客体的 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 物化 的境界,这就叫做 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 和造 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 )9庄子的 得意忘言 说 得意忘言 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 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 谓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 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

10、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 实际情况, 但也 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 得意忘言 说对文艺创作 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 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言外之 意,而庄子的 得意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 文学批评 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 选 r c”庄子选录 ) 10司马迁的 实录精神 极其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

11、赞中说: 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 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 实录 精神。作者曾 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 发愤著书 ,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 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 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 求仙访道 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 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 统一天下的伟大 历史作用和他的 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 残忍和无 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 的实录。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后

12、世的许多史学著作, 特别是所谓的正史, 如二 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 精神的影响; 同时实录 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杜甫的诗被成为 诗史 ,r r就说明了这一点。(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迁文论选录 ) 11司马迁的 实录精.99神与文学的真实性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 实录 精神。 司马迁的 实录 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 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但司马 迁的 实录必须以写真

13、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 减史实、 安排 情节, 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 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 映社会现实生活, 它 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 通过夸张、 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马r c迁文论选录 ) 12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 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 发愤著书 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 示了一 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真正伟大的作品, 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 正确的政治主 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 发愤著书的产物。值 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 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 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