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37700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宜杨桥中学 钟晓琴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三小节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小节需要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即教材分析、说教学法、说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后面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

2、作用。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能力目标: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因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础,也是今后论证角、边相等的重要依据,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领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我采用的是启发诱导式和实践探究式的教法完成本节的教

3、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学法: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这样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三说教学手段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及教育资源,采用多媒体

4、教育教学。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强了教学效果。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我利用一些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了一个与本节内容紧紧相扣的课件,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设计环节如下: 1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动手操作 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位学生都踊跃参于,领悟数学的价值。

5、 3. 大胆猜想,形成定理1ABC中,AB=AC,求证:B=C 如何证明学生的猜想呢?先让学生分析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就要构思两个全等三角形,这里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平分线。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等边对等角”的结论。我把学生四个人分成一小组,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且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最后学生把所用的不同方法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再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 巩固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6、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是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能力,并得到发展。 1题如果AB=AC AD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 如果AB=AC ADBC那么- 如果AB=AC BD=CD那么 - 2:题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橼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3题:已知,如图,ABC中,ABC=50,ACB=80,延长CB至D,使BD=BA,延长BC至E,使CE=CA,连结AD、AE,求D、E、DAE的度数。5归纳总结课堂临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鼓励了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6课后练习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了解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