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平衡失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0375733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碱平衡失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酸碱平衡失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酸碱平衡失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酸碱平衡失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酸碱平衡失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酸碱平衡失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碱平衡失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酸碱平衡失调机体内环境中适宜的酸碱度是维持正常机体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和生理功能 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血浆的酸碱度在很狭窄的范围内波动,动脉 血pH始终恒定在7.357.45,平均值为7.40。我们把机体这种处理血液中酸碱物 质含量的能力,以维持内环境中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 balance),这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虽然机体对酸碱负荷有很大的缓冲能力和有效的调节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的 稳态。但许多因素如酸碱物质超量负荷,或酸碱调节机制障碍等,将导致体液酸 碱度稳态的破坏,这种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失调(acid-base distur

2、bance)o 在临床实践中,大多的酸碱平衡失调是某些病理过程或疾病的继发性变化。一旦 酸碱平衡失调,就会增加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对患者的诊疗、预后甚至生命 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酸碱平衡失调往往是疾病治疗成败的关 键。本章以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为基础,阐述正常机体酸碱平衡调节机制,分节 叙述各类酸碱平衡失调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为酸碱 平衡失调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指导。第一节酸碱平衡调节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尽管机体不断体外摄入和代谢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但血液 pH却不会发生显著波动,这是由于机体对酸碱负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和有效的 调节能力,维持了内环

3、境的稳态。机体体液酸碱度由多种生理机制协同调节,主 要可以概括为三类:血液缓冲调节机制、呼吸系统的调节机制和肾的调节机制(图 3-1)。即I咆帰iffH fl 44fillco,A也IW严生Jfffl utisoaa-15 mo mm* I(审i特盛dr些)图3-1酸碱平衡缓冲调节、肺调节和肾调节示意图一、血液缓冲调节机制血液缓冲系统是指由弱酸或弱碱及其相对应的碱或酸组成的具有缓冲酸或 碱的混合溶液,其酸碱构成了缓冲对,维持体液平衡。血液缓冲系统主要的缓冲 对有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和 血红蛋白缓冲系统五大类(表3-1)。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组织

4、也可发挥一定的缓冲作用,如骨骼对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有缓冲作用。表3-1 全血的五种缓冲系统缓神酸缓冲磁H2CO3v卜HCO;- +H-h2po4 -弋卜hpo4+h-HPrvPr+H-HHbHf-H-HHbOj(一)碳酸盐缓冲系统 由 hco3-/h2co3组成,为细胞外液最 主要的缓冲对,缓冲能力最强。碳酸在体内碳酸酐酶的作用下极易水解为h2o和CO2,而CO极易溶解于水。因此,血液中h2co3的浓度与动脉血中co2分压 (PaCO2)直接相关。根据酸碱平衡公式(Hnderson-Hasselbach方程式),正常动脉血的pH为:pH=pKa+logHCO3-/(0.03xPaC02)=6.1

5、+log24/(0.03x40)=6.1+log20/1=7.40以上公式可见,pH、HCO3和PaCO2三者参数的相互关系,且是反映机体 酸碱平衡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hco3反映了代谢性因素,hco3的减少或 增加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PaCO2反映呼吸性因素,PaCO2的增 加或减少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二) 磷酸盐缓冲系统 由磷酸二氢钠(NaH2PO4)及磷酸氢二钠(Na2HPO4) 组成。反应式为:NaOH + NaH2PO4Na2HPO4 + H2ONaH2PO4为弱酸,可对强碱进行缓冲而生成Na2HPO4。而NaH2PO4和Na2HPO4又可酸化后经肾排

6、泄出而调节pH。此组缓冲对存在于细胞内外液中, 主要在细胞内液中发挥缓冲作用,在血浆中的作用较碳酸盐缓冲系统小。(三) 其他 蛋白质缓冲系统存在于血浆及细胞内,只有当其他缓冲系统被 调动后,其作用才显示出来;而血红蛋白和氧和血红蛋白缓冲系统主要在缓冲挥 发酸中发挥作用。二、呼吸系统的调节机制肺通过改变co2的排出量来调节血浆碳酸浓度,使血浆中hco3与h2co3 比值接近正常,从而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1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延髓呼吸中枢控制肺泡通气量,接受来自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该感受器对动脉血PaCO2的变化非常敏感, PaCO2能通过改变脑脊液和脑间质液的pH,使H+增加

7、,朿I激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位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肺的通气量明显增加PaCO2正常值为 40mmHg (5.32kPa),如果增加至60mmHg (8kPa)时,肺通气量增加10倍,导降低。但当PaCO2进一步增加超过80mmHg (10.7kPa)时,呼吸中枢受到抑制,致CO2排出量显著增加,机体负反馈调节机制启动,使血中H2CO3浓度或PaCO即产生 CO2 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2.呼吸运动的外周调节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感受器能感受缺氧、血浆pH反射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CO2排出量增加。和CO2的刺激。当PaO2降低、pH降低或

8、PaCO2升高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NaHCO3含量相等。NaHCO3可自由通过肾小球,85%9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其余部分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图3-2).在正常情况下,NaHCO3随尿打近曲小骨上皮渤胞B. H细胞ATP酶,消耗ATP,不断将细胞内 的钠泵入管腔,管腔内与细胞内的 钠的电化学梯度差分别为140mmol/L 和 1020mmol/L,有利 于管腔内的Na+弥散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并促进H+分泌入管腔。肾小 管细胞内含有碳酸酐酶(CA),能催化H2O和CO2结合生成h2co3, 大部分的h2co3再经上皮细胞基膜 侧的Na+HCO3-转运体进入血液 循环,小部分通过C

9、l-hco3-逆向 转运发生跨膜转运进入细胞间隙。肾小管分泌的H+和肾小球滤过的hco3-结合生成 H2CO3,h2co3 在管腔膜基恻嫌CA的作用下生成CO2和H2O, CO图3-2近端小管和集合管泌H+、重吸收HCO3-过程示意图有较大的水溶性,能弥散入细胞内和细胞内h2o结合生成H2CO3,肾小管中的h2o随尿液排出(图正常情况下,由于PaO2降低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效应是抑制效应,且血液中 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强于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调节作用。通过中枢和外周的调节作用,肺可以迅速而灵敏地调节血浆 碳酸盐浓度,以维持HCO3-: H2CO3的浓度比为20

10、: 1。三、肾的调节机制肾脏是保证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肾通过排泄固定酸和维持血浆hco3-的浓 度调节体液的酸碱度,以维持血浆pH在恒定范围内。肾小球滤液和血浆中 液排出体外仅为滤出量的0.1%,几 乎可以认为无NaHCO3丢失。主要 作用机制有:1. 近端肾小管泌H+和对 NaHCO3的重吸收 HCO3-的重吸 收和H+分泌密切相关。近端肾小管 上皮细胞内的h2o解离主动分泌 H+,通过管腔侧的H+Na+交换体, 将Na+转运入细胞内,H+泌入管腔, 两者转运方向相反,这种转运称为 H+Na+交换或H+Na+逆向转运, 而H+Na+交换常常伴有HCO3 的重吸收。转运的动力来自近端小 管上皮

11、细胞基侧膜的 Na+K+3-2A)。2. 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泌H+和对NaHCO3的重吸收 上述近端小管上皮细 胞可通过H+Na+交换分泌H+,促进NaHCO3重吸收,而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闰细胞为泌氢细胞,可借助于管腔膜上的H+ATP酶(H+泵)和H+K+ATP 酶的作用向管腔内分泌H+,同时基侧膜以C1-HCO3-交换的方式重吸收HCO3-, 此种作用称为远端酸化作用(distal acidification)。闰细胞不能转运Na+, H+ATP 酶过程需要ATP而不依赖Na+,其泌H+的过程是生电性的。而H+K+ATP酶 参与皮质和外髓集合管的泌H+过程,在泌H+的同时伴有K+的重吸收,

12、主要作用 是减少K+的丢失(图3-2B)。远端小管泌H+到集合管管腔后,与管腔滤液中的hpo42-结合形成h2po4-,使尿液酸化。但此组缓冲对对体液酸碱度变化是有限 的,当尿液pH降至4.8时,两者比值由4: 1变为1: 99,这表明尿液中几乎所 有的磷酸盐都已转变为hpo42-,其缓冲作用丧失。3. NH4+的产生和排出NH+的排出量随生理情况改变而灵活的变动,肾NH+ 的排泄是肾排泄H+的重要途径。NH+的生成和排出具有pH依赖性,酸中毒越严+,胞内H2CO3代谢也生成HCO3-, HCO3-与Na+经过Na+HCO3-同向转运体共同转 运出细胞外,回收入血。同时,Na+通过Na+K+A

13、TP酶排出细胞外,K+转运重,肾NH+排出量越多。另外,许多不可挥发酸 也通过与NH+结合的方式排出。NH+主要在近端 肾小管上皮细胞,由谷氨酰胺分解产生,并分泌 入管腔(图3-3)。NH3与细胞内H2CO3代谢生成 的H+结合生成NH4+,通过NH4+Na+交换排出 进入管腔,再经尿液排出。在近端小管上皮细胞 基膜侧,a酮戊二酸代谢生成2个HCO3-,细日一旌舍計上皮抑抱入细胞内。由于nh3是脂溶性分子,可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进入小管腔,也可 通过基膜进入细胞间隙。在集合管上皮细胞中,细胞内的H2CO3在无CA的条件 下分解生成H+和HCO3-, H2CO3在CA的作用下生成CO2和H2O,

14、H+通过H+ ATP酶转运入管腔;HCO3-通过与基侧膜上Cl-HCO3-的逆向转运作用,把细胞 外的Cl-转运入细胞,细胞内的hco3-排入细胞外,回收入血。酸中毒时,远端 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H+与磷酸盐缓冲系统相互作用,使尿液pH下降到4.8,此 时,磷酸盐缓冲系统不能起到缓冲作用,导致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泌 NH3增加,以此中和尿液中的H+,生成NH4+从尿液中排出体外(图3-4)。A.匠曲0證上庭ftil电IR* HjOH-Oj gJ1 ICOj + H f1- AH i.li ffV片NHLI*;NH.liCO;1Hg卜CO,+LOHCQ,图3-4 NH+的产生与排泄示意图综上

15、所述,肾脏对酸碱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小管细胞的生理活动实现。近 端肾小管、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在不断泌H+的同时,将HCO3-重吸收入血,防 止了 hco3-从泌尿系统排泄丢失。同时,通过肾酸化功能的条件和nh4+生成新 的hco3-补充机体hco3-的消耗,以维持血液中hco3 -的相对恒定,保证血浆酸 碱度的恒定。此外,肝脏可以通过尿素合成途径清除nh3调节机体的酸碱度,骨骼的钙 盐分解也有缓冲H+的作用,如:Ca(P04)2+4H+3Ca2+2H2P04-上述调节机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但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上有 差异,各有特点。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一旦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入血就能 与之中和,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