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374200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是这样看待教学研究实验二中:张华萍如今,教师的教学研究如要表现在创新教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教会赋予素质教育的新的内涵,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更是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再现。必须认真加以解决。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学为中心,那就应当注重教学研究,从而提高质量。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学研究,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研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也不例外。现在的问题是,作为教师要实施教学研究,先要理清什么是研究?什么是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实施教学研究?如果这些问题不清楚,教学是搞不好的。我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

2、主体教育为根本,以教学研究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应该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人的本质特征有二,一是主体性,二是创造性。创造、创新,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有形态,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假如人类失去了创造性,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什么是创造?创造应有三个特征:一是首创性,二是新颖性,三是独特性。因此,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化费很大的气力,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方能取得成效。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人们的创新求异意识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过程,只要认真开发,其潜能是无穷的。正如陶行知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现在有关创新研究、

3、创造的论述很多,有的把创新研究和创造严加区别,认为创造一定是前所未有的,非常独特新奇的。而研究则可以理解为不同,认为创新是一种普遍性,创造是一种特殊性,有的认为对创造和创新不必严加区分,可以把创造和创新理解为一个共同范畴的不同层次。注意从更普遍的范围去理解创造,这样有利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有利于拓宽对创造性的理解、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赞同后者的观点。甚至认为,可以把创新和创造视作同一个概念使用。从应用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意义更积极。关于教学研究和创造教育,多数论者也是“混为一谈”,不作严格区分。认为研究或创造教育,是那种依照创造原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人格

4、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为此,有人概括了一个公式: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如果这个公式成立,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创造教疗概括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或者把创造教育概括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教育。但不管怎么说,研究、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普通教育,是普通教育必须遵循的教育思路和原则。我校以素质为目标,以主体为根本,以研究为重点的教改思路,其要点也有二,一是研究性思维(智力因素),二是主体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现在教育理论界有人认为:研究力主要应指人的智力,而人的智力应首推创造性思维力。或者说研究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们灵魂。事实也是如此,但凡发明家和创造家,都是善于思考,善于使用思

5、想器官的入。爱因斯坦就强调“思考,思考,再思考”。他曾说,他自己就是凭借思考力这种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因此,作为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上下功大,而着力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教育教学,应是创新、创造教育。应当承认:思维力属意识范畴,是学生的精神活动,但是它的基础是学习、是生活、是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维力的形成,还应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等思维过程。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他说,教学研究就是一种专门的程式,因为研究本身就不承认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从教学研究创新思想、教学研究创新内容,以及研究创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等诸方面去创造性地发挥

6、。但作为一般原理,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如:研究创新思维应该是:思维的新颖、独特,且具有意义,好奇心、想象力二者缺一不可;假设、奇想常带有突然性,直接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和辐合思维(一题一解)并存。显而易见,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综合功能,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需要多元化地去理解,多角度地去培养。如果说思维力是创新力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研究创新性人格和个性,则是研究力的根本和关键。有人曾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们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作过认真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中,大多数并不是高智商,多数是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商。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志气、兴趣和惊人的毅力。多是一些

7、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而又不因袭守旧、不墨守成规的人。或者说,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会有创造精神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研究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和训练,切不可简单地将创造性仅仅理解为思考力,更不能理解为人脑的聪明,而要特别注重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到:德、智、体、美、劳各育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同力合作。教育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手段,创造种种条件,让学生主体参与,多元化教育、多智能发展,全方位支持。目前,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最有影响者有两人,一个叫

8、斯腾伯格,一个叫吉尔福特。斯腾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的特质有七个因素:观点不断发展;自律精神强;愿意克服障碍;适度冒险精神;不断追索精神;期望被认可;容忍含糊。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如下八条:有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事物,知识面宽;要求严格,工作有条理,准确性高3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有个性和独特天赋;意志坚强,不怕干扰,对有兴趣的事长期关注。综合以上观点,是否可以将创造性人格概括为:理想大、兴趣广;情感健康、理智;意志坚强、果断;热情、自律、勤奋;良好的学习、创新习惯。总之,培养研究性人才,开展教学创新研究,关键是人,是人的思维力和人格力量,是观念,是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性人格,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见,创新性教育是开发学生研究思维和研究人格的统一,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但作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还要结合学生和学科特点,寻找和设计可操作的途径,可评价的方法和有成效的教学过程。否则,教学研究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这里所谈,一管之见,仅供老师们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