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036786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审美品味.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窗体底端挖掘教材内涵 提高审美品味 窗体底端窗体顶端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在向人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塑造着人们的灵魂。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提高它的审美品味,对发挥语文科的教育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而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说,它们记录了人们思想的历史、社会的变迁,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思想光辉;从艺术上说,它们反映了各个不同作家的精巧构思,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可以这样说,一本语文书,就是一束文学群星智慧的闪光,就是一座艺术的宫殿,就是一个语言的宝库。当一个语文老师徜徉于艺术的海洋,感受这些伟大思想的阳光普照,吸取这些语言瑰宝的滋

2、养之时,真是荣幸之至!然而,作为一个老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的天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呢?我的做法是:(一)挖掘教材的思想美1、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来挖掘。不管哪篇文章,总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一种感悟,一种思考,是作者的某种思想在头脑中长期积淀而遇到某个偶然的机会,突发灵感,迸发思想的火花,激起了创作的欲望,从而诉诸文字表现出来的。因此,探索它创作的时代背影和作者当时的人生际遇,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猫这篇文章,从行文的表面看,它是通过叙述三只猫的悲惨遭遇,表达作者的深刻忏悔和勇于自责。但联系它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含义就远不于此。本文创作于19251927年,当

3、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发源于广东的大革命,以极其凶猛的浪潮冲击着一切旧思想、旧传统。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中,封建宗法社会迅速解体,封建家庭走到了末日,继而是这种家庭中的弱小者纷纷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牺牲品。作者满怀着对这些人物的同情写下了他们的故事,并汇成小说集家庭的故事。而猫则是这篇集子的首篇。由此可见,该文的思想内涵应该折射出作者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之光,它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写猫旨在写人。用猫比喻那些在不合理制度下被污辱、受损害、遭不幸的弱小者,猫的悲剧即是这些人的悲剧。文中写到的“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蕴含着作者的希望与期待,期待弱小者的悲剧不再重演,从而传达出一种爱

4、怜生命的美好情感。暗示出对强权政治、专制霸道的谴责,对公道、民主、博爱的追求。昭示做人的哲理:处事要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否则会铸成大错。以上四种含义,如要不联系写作背景,就难以挖掘出来。而当学生明确这些以后,思想认识水平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对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2、联系同类题材作品来挖掘。例如,我教荔枝蜜一文,在讲清作者杨朔借结尾的“变峰”表达自己要像蜜蜂一样和劳动人民一道建设新生活的含义以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建设新生活”只是一种表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深层意识是什么呢?应该是:作者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劳动和奉献,从而借“变峰”含蓄地表达这种高

5、尚的人生观,这才是本质的东西。我们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就应从表象到本质,才能深入挖掘。借该文的分析方法,我又指导学生分析同类题材的文章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有的人、生命的意义。于是,得出了下面的结果:壮文,表象一纸遗书;本质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忠于事业,廉洁奉公;有文,表象:两种人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本质“俯首甘为儒子牛”的人生命之树常青;生文,表象:墓地悼念战友;本质:生命的意义在于为全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实践证明,采用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可以挖掘出作品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作品的审美品位。(二)挖掘教材的技巧美一种好的思想,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才能更完美地表达出

6、来。假如找不到好的表现形式,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犹如一幅精美的画被嵌在一个粗糙的镜框里一样,会给人美中不足之感。入选教材中的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精品。因此,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它的形式,掌握它的技巧,并用于写作,是提高作品审美品位的又一方式。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采用的是先抑后扬,“事”与“情”并行发展的构思方法,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用的是先果后因再深化的结构方法以及用设问、反问句式相结合进行议论、抒情来过渡的写作方法,在声音的世界里用的是“声与情”并行又交叉行进的结构方法,并通过丰富的联想来展示内心世界的描写方法等等,这些表现形式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这些文章,我指导

7、学生写我不能忘记的一个人我们的班集体陶醉在音乐的王国里语文,我的挚友哦,原来如此等作文,并要求他们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提高了对课文美的再认识,领悟了课文的构思的巧妙。(三)挖掘教材的语言美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文章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这话一点不假。因为语言准确鲜明、逻辑严密的文章,会给人深刻的启迪与思索,培养人明晰的思想,增强思辨的能力;语言生动形象的文章,会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会使人情不自禁地随作者步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并神游其中,流连忘返;语言幽默风趣的文章,能给人无穷趣味,使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领悟出许多道理;语言精美含蓄的文章,会使人在咀嚼

8、含咏之后倍感意味无穷。这种感觉犹如深山探宝,在历尽思索的沟沟坎坎之后,来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宝库中,那璀灿闪烁的颗颗珍宝,令你目不暇接、赏心悦目。在这种愉悦中,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总之,读一篇语言水平高的文章,会使你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反之,则会使人不忍卒读。因此,作为一个以传播祖国语言文字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语言美质,让学生掌握祖国健康美丽的语言。怎样挖掘呢?我的做法是:写、画、说结合,手、脑、口并用。写。a、写片断。如:写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突出他与她的外貌、动作或体态,要求用表意鲜明的形容词描绘其特征,做到形神兼备。b、写一个场面。如:比赛、特技表演、

9、课外活动、惊险场面等,要求用词恰当、准确、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画。即绘图画。读了某一首诗或某篇文章(诗和文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以后,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一幅图画。例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求画出一幅游子羁旅远行图。读李白的望天门山,要求画出长江山水图。读冰心的小橘灯,要求画出小姑娘的人物素描。写景的文章,要求其图画要绘出颜色。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应是灰褐色(藤),青、绿色(老树),黑色(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应是灰白色(小桥),白色(流水),黑色、黄色(人家)。“孤帆一片日边来”应是白色(帆),红色(日),青绿色(水)。通过绘画,领悟文章语言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说。即比较、分析、谈认

10、识。a、分析课题,挖掘语言的精炼美。例如:“一面”,为什么不用“我和鲁迅见了一面”或“难忘的一次见面”?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后两句话为题,则语言平直、失之含蓄和精炼。而“一面”更简洁,含蓄,耐人寻味,不仅交待了所写的事情,而且暗示给自己影响深远。b、通过近义词比较,挖掘语言的准确美。例如:荔枝蜜一文中,作者写到自己小时候上树折海棠花时不小心被蜜蜂“蜇”了一下。这里为什么不用“咬”或“叮”?通过比较,就可发现:“咬”是指上下牙齿用力对着(使部分物体从整体中分开)。“叮”是指蚊子等用针形口器插入人或牛马等皮肤里吸取血液。而“蜇”是指有毒腺的虫子(马蜂、蝎子)等用刺刺人或其它动物。蜜蜂既

11、不用牙齿咬又不吸血,所以,用“蜇”最恰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准确到了一词不易的程度。c、通过分析景物描写的句子,挖掘语言的含蓄美。例如:三峡一文写到秋天的三峡景色时,用了“林寒涧肃”。这句话何以见得是写“秋”?通过讨论明确:秋天至则叶落,叶落则树孤枝疏;枝疏则风大;风大则感觉寒冷,因而是“林寒”;再说,秋天至则水枯,水枯则未闻水响,水不响则山涧静,所以有“涧肃”。由此看来,“林寒涧肃”从字面上看,虽不着一“秋”字,但细细一品味,却写尽秋景秋味,真是“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学生通过以上的写作、绘画和讨论,提高了对语言的领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语言的审美品位。总之,语文教材的思想美、技巧美、语言美潜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就能使它凸现出字面之上,放射出绚丽的光辉。当学生们欣赏这些光辉的时候,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愉快,感情为之丰富,思想为之深刻,志趣为之高雅,在这个时候,我们怎能不欣慰地说:作品的审美品味提高了,语文的教学目的达到了。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