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367476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生物 张月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教学设计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在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教学中,本案例打破了以往学生

2、一贯接受结论性知识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身参与科学探索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质疑、表达和交流等活动,领悟科学思想,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FLASH和POWERPOINT课件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分析、表达和总结,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初步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五、教学准备 导学案、POWERPOINT课件六、教学过程1、导入:课件展示图片: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朵红花出窗来引导学生思考: 看到这些向日葵和出窗的红花,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介绍向光性。植物

3、为什么会向光生长?科学家正是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最终发现了植物生长素。这节课,就让我们和科学家们一起来探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2、新知探究:介绍实验材料:胚芽鞘。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质疑1:胚芽鞘到底有没有向光生长的特性?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合作探究一】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吗?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提示:如何实现单测光?注意设置对照和控制变量。小组汇报。其他组同学质疑修正。FLASH动画模拟实验。得出结论:胚芽鞘具有向光性(且生长与光照无关)。质疑2:胚芽鞘的生长与关照无关,那与它的哪一部分有关? 【合作探究二】胚芽鞘的向光生长与哪一部分有关?

4、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汇报交流。其他组同学质疑修正。FLASH动画模拟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向光生长确实与尖端有关。引导:胚芽鞘的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合作探究三】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还是尖端以下部分?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汇报交流。其他组同学质疑修正。FLASH动画模拟实验。得出结论:感光部位是尖端(而弯曲生长的是尖端的下方)。教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几个实验其实也就是达尔文19世纪末进行过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他的结论是:胚芽鞘感光的部位是尖端,而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的一段。据此他大胆地推测,胚芽鞘的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可能会产生某种刺激,且该刺激的向下运输会

5、造成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课件示达尔文实验过程及结论: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的是尖端的下部。质疑3:为什么感光的部位是尖端,而弯向光源生长的却是尖端下方?学生:胚芽鞘的尖端一定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运输到下部,促进了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了。质疑4:胚芽鞘产生的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到底是不是一种化学物质呢?【合作探究四】分别分析鲍森詹森、拜尔、温特的实验,小组合作思考以下问题:(1)每个实验是围绕什么具体问题展开的?(2)实验是如何设计的?(3)实验现象是什么?(4)从本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分析鲍森詹森的实验:质疑5:鲍森詹森的实验有没有什么不严谨的地方?(

6、没有设置琼脂的对照)教师:鲍森詹森推测,这种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分析拜尔的实验:拜尔实验结论:初步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质疑6:如果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能否设计更直接的实验证明该物质的存在?(学生可能提出可以直接提取该物质。教师须向学生明确:这种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量太少,当时还没有技术提取、纯化和测定其化学结构)分析温特实验。温特的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物质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思考:温特实验设计的精妙之处是什么?学生:把尖端和尖端以下分开,通过琼脂中转,判断尖端是不是产生了化学物质。教师:温特认为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它取名为生长素

7、。1931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了一种有机化合物吲哚乙酸,将其混入琼脂中后,再把琼脂切成小块,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这个胚芽鞘生长并弯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后来,郭葛、西蒙等人从玉米油、根霉、麦芽中分离和纯化了一种物质。经过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IA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长素。【合作探究五】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1)小组讨论,尝试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生长素的移动方向。(2)描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学生:向光性是因为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测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了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植物的向光

8、性。3、课堂小结:四个部位(生长素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光部位、生长弯曲部位);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对照原则、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表达交流。4、当堂检测:通过练习题巩固当堂所学知识。5、结语:本节课通过植物的向光性入手,学习了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探究事物向光性的原因,实际上从达尔文首次进行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到最后分离出吲哚乙酸,生长素的发现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

9、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科学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凝聚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和汗水。七、教学反思: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体验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在本节课中,通过揭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逻辑思维路线,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最终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是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个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我来说,教学经验不足,使整个教学顺序不能按预设的轨迹走,所以使得课堂结构不太完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分配好课堂上的时间,使自己能更自如的把握课堂教学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