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0366398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用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了解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

2、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二、了解作者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三、通读课文,自学字词(相互设问)。四、合作探究 1、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2 段)作者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怀着憧憬般的梦幻。 第二部分(311 段)作者在青海湖感受到了梦幻般的境界。 第三部分(12段)作者希望青海湖被更多的游人赏识,但又担心这梦幻般的美景遭到破坏。 2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

3、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 观赏湖水。 观赏乌云。 观赏万里晴空。 观赏草滩与山峦。 观赏海岛。 (下表配合使用)相关语句观赏顺序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2

4、)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试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叠词的运用: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且富有节奏感。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

5、显得更娇美可爱。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3)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

6、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排比加强句子的语意和语气 。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用较为整齐的句式写心理活动,表现出青海湖令人心旷神怡的美。 (4)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为青海湖中的岛屿增添了一种神奇迷人的色彩)(5)“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小组交流、领悟写作技巧。六、拓展(合作完成): 1、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

7、的组员听,并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板书设计线索 明线 暗线(12 段) 在路上 期待、向往梦幻梦幻般的青海湖 (311 段)观赏青海湖 美如梦幻、领略梦幻 虚实结合(12 段) 返程 反思、保护梦幻学生用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

8、、了解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二、了解作者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三、通读课文,自学字词(相互设问)。四、合作探究 1、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2

9、重点品读,合作探究领悟: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2)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神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感,试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据说,到了盛夏时

10、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3)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4)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5)“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小组交流、领悟写作技巧。六、拓展(合作完成): 1、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组员听,并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内容、方法、修辞、情感等)。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